學霸和學渣的分界線,其實在初二!

‍‌有些事,早知道比晚知道強,比如“八年級的期末考,基本決定了你能不能上重點高中”。

這話聽着扎心,但現實往往比這更冷酷——你以爲自己還有機會,實則已經錯過了最佳的上升窗口。

就像遊戲裡,別人打怪早就刷到了滿級裝備,而你還在新手村跟史萊姆肉搏,信誓旦旦說“等我練好了,就能追上去”。

但問題是,怪越來越強,經驗獲取速度越來越慢,你的升級速度根本趕不上他們的進度。

初二,就是這樣一條隱形的分水嶺。

你不信?

看看那些到了初三才幡然醒悟,最後卻只能望着重點高中大門流淚的人,他們的初二,過得可太“輕鬆”了。

那麼,爲什麼初二的期末考,就能看出未來的走向?

有人可能覺得聳人聽聞,但只要你認真掰扯一下初二的“地獄難度”,你就會明白:

初二不穩,初三再努力也夠嗆翻盤。

一、初二的“隱藏難度”

如果初一是“萌新村”,那麼初二就是“深淵副本”,從簡單模式直接拉到噩夢級。

你還沉浸在初一“隨便學學還能考個中上”的美夢裡,殊不知,初二的知識點密度是初一的兩三倍!

物理正式登場,數學開始虐人,英語詞彙暴漲,語文閱讀開始跟你玩文字遊戲……

中考考察的知識點,有大半集中在這一年,稍微掉隊一點,到了初三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遠。

我有個初二的表弟,初一的時候,他每天回家雷打不動打兩小時遊戲,作業半小時就草草了事。

成績呢?還能混個班級前二十,他爸媽一度覺得“孩子聰明,就是不願學”。

結果到了初二,物理力學一來,直接讓他懷疑人生。

遊戲時間不敢削,作業拖到11點都寫不完,他爸媽這才慌了,趕緊給他報了個補習班。

補習班老師第一節課就給家長打預防針:“孩子現在不抓緊,初三再補,就只能補個普高的命。”

這句話堪比核彈,一家人徹底慌了,表弟的遊戲機直接被鎖進櫃子裡。

可惜,物理力學早已變成了他的“心魔”,補再多也追不上那些一開始就學紮實的孩子。

最後,他的目標從重點高中,悄無聲息地變成了“儘量考個普高”……

再比如,班裡有個同學,初一時成績中等偏上,整天吊兒郎當,逢人就說:“沒事,初三再努力,逆襲還不是輕輕鬆鬆?”

結果初二開始,他的物理連及格都懸,數學一碰應用題就頭皮發麻。

反觀另一個從初一就開始刷題的女生,數學穩定140+,物理力學還沒正式學完,就已經在做初三的題了。

等到初三,他真的“開始努力”了,瘋狂刷題,熬夜學到兩點,但成績依舊提不上去。爲啥?基礎沒打好,學得再多也像沙漠裡建樓,撐不住的!

最後,他在中考完那天痛哭流涕,說如果能重來,他一定在初二就穩住節奏。

可惜,人生哪有存檔點?

二、心態崩盤,最容易擺爛的階段

初二的孩子,最容易對學習“放鬆警惕”。

這時候,既沒有剛上初中時的新鮮感,也沒有初三那種“中考倒計時”的緊迫感。很多人開始進入“得過且過”模式,想着“反正還有時間”,於是該玩的玩,該刷劇的刷劇,成績下滑也不着急。

直到初三一開學,猛然發現自己已經被人甩開幾百條街。

有個學弟,初一的時候英語還能穩在110分,初二一放鬆,單詞量沒跟上,閱讀理解開始看不懂。

老師提醒他要抓緊,他卻說:“問題不大,到時候多背點單詞就好了。”

等到初三,他一臉懵逼地翻着中考模擬卷,裡面的單詞有一半不認識。語法更是一團漿糊,閱讀理解做一篇錯一半。

他這才後悔:“早知道,初二就該好好學。”

結果呢?最終英語考了85分,和重點高中徹底無緣。

再比如,班裡有個哥們,每次考試前都信誓旦旦:“這次認真複習,一定能考好!”

然後考試前一天,他通宵突擊,考完立刻鬆懈:“反正還沒到中考,先玩幾天。”

這樣循環往復,成績也在“起起落落”中逐漸沉底。

到最後,眼睜睜看着別人拿着重點高中的錄取通知書,而自己只能填志願時才猛然清醒:

自己連普高都夠嗆。

所以,如何穩住初二,拿下重點高中入場券?

1、物理提前學:力學是重中之重,提前預習,別等掉隊再補。

2、數學每天練計算+壓軸題:數學想拿高分,計算不能錯,思維要提升。

3、英語2000詞背完再刷3500詞:詞彙量=閱讀分數,別等到初三才狂背。

4、語文日常練閱讀+仿寫:現代文每週2篇,作文每週仿寫1篇,靠積累+套路拿分。

5、穩住心態,不要擺爛:你以爲還有時間,其實已經來不及了。

因爲,初二的分水嶺,決定了你的終點。

現在開始穩住,未來纔不會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