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的分水嶺,從初二數學開始!
你有沒有發現,初二的數學,像是一道無形的分水嶺?
往前一步,天高海闊,往後一步,地心引力加倍。那些小學還能憑“死記硬背”苟到高分的同學,在初二的函數和幾何面前,突然就像被按下了暫停鍵,懵得不知所措。
“這題不會?你得動腦子啊!”
老師語重心長,可學生腦袋裡嗡嗡作響:
我不是不想動,我是根本不會動!
初二之前,很多人習慣了填鴨式學習,知識來了,照單全收,作業來了,公式一套,答案就有。
而數學,尤其是幾何和函數,像個狡猾的考官,偏偏不肯按套路出牌,它要求你獨立思考、靈活變通,不再是單純地背概念、代入計算,而是要去理解、推導、應用,甚至需要一點“悟性”。
於是,分化來了:有些人像開了竅,一通百通;有些人卻像被掏空,一臉茫然。
這種分化不僅體現在成績上,更體現在思維方式上。
有人開始主動探索,有人還在等着老師餵飯。就像打遊戲,有人已經解鎖“自由探索”模式,而有人還卡在“新手教程”裡,等着系統指路。
實際上,上不了高中的孩子,缺的不是智商,而是思維的意願。
如果說初二是“願不願意思考”的分界線,初三就是“能不能思考”的篩選器。
一、初二,拼的不是智商,而是思維習慣
比如小明,小時候最愛玩的遊戲是“填空王者”:
只要填上正確答案,就能通關,哪管題目怎麼來的,反正背熟了就行。
到了初二,遊戲升級成了“邏輯迷宮”:老師出一道函數題,轉了三道彎,小明的腦子就打結了。
他還想着,“能不能給個提示?”
老師笑而不語:“這個,你得自己琢磨。”
從此以後,小明就像是一個迷失在地圖裡的玩家,苦苦尋找“自動尋路”按鈕。
可惜,數學的世界,沒有“自動尋路”,只有“手動摸索”。
而學霸小紅早已學會在迷宮裡自制路標,她知道,數學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理解和推理的遊戲。
她把函數拆解成一個個小關卡,一步步解鎖,越玩越上頭。
半年後,小明的數學成績直線下滑,他爸忍不住了:“你是不是腦子不夠用?”
小明委屈極了:“爸,不是腦子的問題,是這個遊戲太難了!”
再比如,小張和小趙是同桌,初一的時候,倆人水平差不多。
初二開學,數學老師第一次佈置“探索性作業”:讓大家自己推導一個公式。
小趙一看,哎呀,太複雜了,直接翻課本抄答案。
小張不服氣,拿起草稿紙開始推,推着推着,竟然推出來了。他的世界觀頓時炸裂:“原來數學不只是背!還能自己推?!”
小趙翻個白眼:“你有這時間,多刷幾道選擇題不香嗎?”
半年後,小張的數學穩居班級前五,小趙卻連基礎題都開始看不懂了。
“別問,問就是基礎沒打好。”
而真正的原因是:一個人願意思考,另一個人習慣偷懶。
二、初三,拼的不是努力,而是思維能力
班裡有個傳說:“只要努力,成績就能提高。”
但初三的數學告訴你:努力的前提,是你得會思考。
比如小王同學,每天刷題到深夜,可成績就是上不去,他怒了:“老子比學霸做的題還多,憑什麼他能進重點班,我只能吊車尾?”
學霸淡定地翻開練習冊:“你題是做了,但你理解了嗎?”
小王翻翻自己的錯題本,發現自己陷入了死循環:同樣的題,錯了一遍又一遍。
原來,他一直在做機械重複的勞動,而學霸在做的是深度思考。
“數學不是體力活,不是題目刷得多就能贏。”學霸拍了拍小王的肩膀,“該動腦的時候,不能光靠手。”
再比如老李,堪稱是班裡的“題海戰神”,初二成績還不錯,到了初三,他依舊瘋狂刷題,誰知成績不升反降。
他怒氣衝衝地去找老師:“我已經做到第3000題了,怎麼還考不好?”
老師笑了笑:“你刷題的時候,有思考嗎?”
老李:“啊?不就是套公式嗎?”
老師:“你見過農民澆地嗎?”
老李:“見過啊。”
老師:“如果水管漏了,你是繼續拼命澆水,還是先修水管?”
老李:“當然是修水管啊……”
老師點點頭:“你刷再多題,思維漏洞不修,成績還是漏水的桶。”
老李愣住了,從那天起,他開始真正思考,而不是機械地做題。
所以說,初二拼的是“願不願意思考”,初三拼的是“能不能思考”,而這兩年,其實都在考驗同一件事:
你有沒有形成真正的思維習慣。
這是因爲,思維是肌肉,不訓練,就會退化。習慣性思考,纔是拉開差距的關鍵。
大多數上不了高中的孩子,不是輸在智商,而是輸在思維方式。而中考分流,並不是懲罰,而是讓每個人走向適合自己的路。
就像遊戲,有的人適合自由探索,有的人適合固定任務。
問題不在於哪條路更好,而是你是否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通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