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渣焦頭爛額,學霸嫌題太水,差距真的太大了!

小時候,我一直以爲教室是個公平的地方:

坐在第一排就能變聰明,交齊作業就能變優秀,後來才明白——不是坐得前就聽得進,不是寫得完就學得會。

有些同學一節課能聽出一個未來,有些人一節課能聽出一張牀;有些人沒寫作業是懶,有些人沒寫作業是煩——煩老師講的太慢,煩作業出的太笨。

所以一節課上,一邊是眉頭緊鎖如聽天書,一邊是低頭狂刷自己買的奧賽題庫。明明坐在同一間教室,卻像在兩個宇宙:學霸在追求“聽懂”,學渣在追求“聽不懂”。

聽不懂就算了,還要強顏歡笑,假裝這節課很重要。

不得不說,真是演技派。

曾經有個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你們都不認真聽講,將來怎麼考得上好大學?”前排學渣偷偷開了個小差,後排學霸默默打開了物理習題冊。你說他倆誰更對不起老師?

其實都不是,真正值得反思的,是爲什麼他們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

一、聽不進去的課,不是耳朵有問題,是大腦不同步

思維差距這事兒,比你想的要現實。不是每個學生都適合在“統一標準”下聽講。有些孩子是真沒聽懂,有些孩子是真聽膩了。

比如我上學那會兒,有個同桌,課本像新的一樣乾淨,腦子卻像自帶處理器,考一次第一就玩兩天遊戲,打王者比我吃飯還專注。

老師講勾股定理,他轉頭就能推出三角恆等式;老師講光的折射,他已經在紙上畫完一面反射鏡。於是,老師講得起勁,他坐得疲憊。

而另一個前排男孩,課上眼神迷離,課後怒刷題海,越刷越暈。有次我問他“你是不是不喜歡數學?”他說:“不是不喜歡,是看不懂。”這句回答讓我一秒閉嘴。原來不是不愛學,是根本進不去那扇門。

我初中有個同學,智商極限拉滿,課堂對他來說就是“人類低級操作展示現場”。

有次老師講“力的合成”,他聽了兩分鐘,就默默畫了一個複雜受力分析圖,然後低聲吐槽:“牛頓當年講這個可能都不這麼囉嗦。”老師以爲他在走神,點他起來回答問題,他站起來,講了十分鐘,講完老師臉綠了半邊。

第二天他就被調去隔壁年級輔導老師去了,成了“代課俠”,還順便收了個家教費。

還有我弟弟上職高,有次和我說:“我懷疑老師是催眠大師,每次她一開口,我就感覺空氣裡多了迷藥。”我笑着問他:“你們那課程內容這麼難嗎?”他說:“難啥啊,全是之前學過的。難的是怎麼在三十分鐘內不睡着。”

後面他還帶我看了一節視頻課,五分鐘後,我的腦子真的就從“聚精會神”進入“意識模糊”,跟被老君煉丹爐薰了一樣。

醒來時,課程剛好結束。真不是學生不行,是老師有天賦。

二、寫不下去的作業,不是態度問題,是任務錯位

誰說寫不作業的就是“不努力”?得分清楚,是寫不來,還是寫不下。

看似一個動作,背後可能是兩個世界。

小學時我以爲“作業抄一抄也能及格”,後來才發現,有些人抄完都不及格,有些人不寫也能考第一——他們不是不寫,而是不屑寫。

因爲題太簡單,寫了浪費時間,不如做點難的。

你以爲他懶散玩耍,他可能在做競賽專題;你以爲他在偷懶,他在練八省聯考題。你以爲他在玩手機,他在用Pad刷MIT公開課。

高三的時候我有個室友,作業從不交,老師每天點名批評。直到期中考試他考了全班第二,老師纔開始反思:“是不是作業出的有點簡單?”後來大家才知道,他每天凌晨三點偷偷刷高考真題,一刷就是五套,還自己做分析筆記。

老師的作業,他留着當消遣題,“就當是課後腦筋急轉彎吧”。

誰能想到,一個被通報批評的“問題學生”,其實是暗搓搓逼近清北的“隱藏學霸”。

還有表弟,初二時經常不交作業,老師請家長,一頓數落,說他“不上進、沒希望”。後來有一次我看他書包,發現裡面竟然裝的是高中數學資料。我問他:“你這幹嘛呢?”他說:“我寫作業太快了,沒意思,我爸就買了點超綱題讓我玩。”

原來這孩子早就學完初中課程了,學校的作業對他來說和“學貓叫”沒啥區別。他爸還說:“老師佈置的題太水,孩子興趣全靠自學頂着。”

三、同樣“不努力”,背後的含金量天差地別

有些人不努力,是懶;有些人不努力,是他們不需要努力。

區別在於:一個是能力不行,一個是能力太行。所以真正可怕的,不是聰明人裝懶,而是蠢人以爲聰明也靠運氣。

我曾見過一個女孩,平時刷劇刷得飛起,到了期末考照樣年級前五。

原因很簡單,她把做題效率提到了極限——一道選擇題五秒鐘看完,一頁大題腦子轉一下直接寫出來。旁邊那個死磕一個填空題的小哥,整整寫了一晚上,最後還是錯。

你能說她不努力嗎?從量上是的,從質上不是。

她的“不努力”,是算計過的最優解,是效率高得可怕的另一種“勤奮”。

再比如以前,班裡有個男生,總是睡覺,從早睡到晚,像一頭冬眠的熊。老師一怒之下,點他起來回答問題,結果他答得比老師講得還溜,還順帶改正了課本上的一個錯誤。

老師差點原地昇天:“你平時都在幹啥?”

他說:“腦子記得快,課我在夢裡聽過一遍。”

全班震驚,從那天起,他成了“夢中卷王”,每節課開始前都要打一覺。

還有個朋友的兒子,被老師天天唸叨“不主動、不積極、不努力”,學習成績還行,就是懶。後來暑假安排去補課,結果孩子兩週就學完了兩個月的進度,老師當場問家長:“他平時上課是不是沒認真聽?”

家長愣住:“他每次都說‘太慢,等不及’。”原來他根本不是學不會,而是對“人類進度”不感興趣。

老師氣得跳腳:“你兒子像閃電俠在高速路口等紅燈!”

所以,教育的“統一配速”,不是每個人都合腳。

有的人適合百米衝刺,有的人適合馬拉松。問題是,現在的教學,是所有人一起繞操場三圈,不管你是劉翔還是大頭兒子。

因此我們,不該拿一把成績的尺子,去丈量所有孩子,更不能用同一個作業,衡量不同的思維層級。學渣不聽講,有時不是懶,是跟不上;學霸不聽講,也不是拽,是沒挑戰;職高孩子睡覺,不一定是懶漢體質,有可能是“靈魂被課程勸退”。

解決這場“課堂失配”的方法,不是喊口號,也不是貼標籤,而是要給每種能力一個合適的位置,讓不同速度的腦子,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老師要講得精準,講得有梯度;學校要放得開,讓課程多層次;學生要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別浪費也別委屈。

與其怪孩子不上心,不如先問問:課程對孩子的理解,是不是也不太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