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學壞”都發生在初中三年,學霸分分鐘變混混

圈子不純,努力白費!

大姐看着頹廢的兒子,心裡咯噔一下。

這孩子小學六年一直是學霸,怎麼纔剛上初二,就厭學了呢?

大姐再三追問才知道:原來是因爲晚自習,孩子主動刷題,被幾個同學嘲諷“裝什麼學霸”,他們甚至還故意撞掉孩子的課本。

這才讓一個原本陽光的孩子,默默縮在角落不敢去上學。

沒想到大姐說,她兒子升入初中光想着保持名次了,很少跟同學交往,這都初二了,還一個交心的好朋友都沒有呢!

要知道,90%的孩子學壞都發生在初中三年!

因爲小學時孩子還小,作妖也鬧不出多大事,而且同學們也都單純,基本不會真學壞。

而高中之後,孩子多少有些主見和自己的判斷能力了,學業壓力又大,沒時間學壞,自己也不想學壞。

因此,初中三年就成了孩子“學壞”的高危期,學霸分分鐘變混混,家長真的要多操心。

初中生的三觀還不是很穩固,他們又處於青春期,很容易爲了反抗父母、反抗老師,而標新立異。

而且很多地區初中都是搖號制,班級裡魚龍混雜,有人當卷王,有人迷遊戲。

努力可恥的思潮,一旦在班裡盛行,優秀就會變成孩子的負擔!

孩子成績進步了,反而會遭到非議和排擠,你以爲只是這樣而已?

很多孩子爲了“合羣”會僞裝自己:明明想學習卻說“我根本沒複習”,明明不想打遊戲卻熬夜陪玩。

這都是青春期孩子特別需要同齡人認可的一種表現。

剛提到過了,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朋友的認可,所以爲了獲取認同,他可以做出很多讓家長大跌眼鏡的事情。

在青春期初期,同伴的影響力比父母高出10倍。

所以初中三年孩子有怎樣的朋友,特別重要,一旦朋友說一句:“你怎麼這都不敢?!”

孩子就有可能爲了證明自己而做出危險的事情。

初中三年孩子的大腦前額葉還沒有發育完善,這就是他判斷力脆弱的深層原因。

青春期的情緒衝動,就像疾風暴雨,孩子特別容易被鼓動,做事很難顧及後果。

有的時候情緒上頭了,逃課、抽菸、打架、早戀……那真是攔都攔不住!

在這“半幼稚半成熟”的三年,家長要多操心,下面三條底線一定要幫孩子守住!

初中如果能擇校,還是要優先考慮擇校,主要是爲了讓孩子進入一個相對純淨的圈子。

如果當地都是搖號,那初一開學的第一個月,你就要先出手,幫孩子篩選出值得交往的同學。

組織住得近的家庭組成學習小組,週末一起學習打卡,用物理距離隔絕劣質社交;

告訴孩子:牛羊成羣,猛獸獨行。想成爲前1%,就別混在99%裡裝親民。

雖說現在同學一句話,比家長十句話都管用。

但要相信我們之前十幾年的教育成果,要積極保持與孩子的溝通。

在青春期,如果孩子還願意跟父母講話,甚至跟父母傾訴,那你就還擁有對孩子的影響力。

就爲了這份影響力,咱們也要努力學習,保持跟孩子良好的關係。

每天多陪孩子聊聊,哪怕是廢話也好!

青春期啓蒙教育,真的是宜早不宜遲。

現在孩子人手一部手機,你不教他,他自己可以到網上去尋找答案,那會搜索到些什麼,可就不一定了!

而且初中三年,同學們也都懵懵懂懂,一條錯誤認知,可能會在同學間流傳,如果孩子沒有基礎認知,就很容易被帶歪!

孩子對於青春期有啥疑問,你要馬上給他講解,確保咱們孩子能第一時間獲取正確的信息。

這在心理學中叫首因效應,一旦孩子第一次學到了正確的知識,後面即使他接觸到錯誤的了,他也不會太在意,因爲第一次的理解已經成爲了他的準繩。

家有初中生,先別管成績,先做好青春期教育才是關鍵,你說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