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增利潤3000萬、調整12份財報, 達華智能又因財務造假被查
隱瞞關聯交易、財務資助並財務造假,而受到監管處罰半年之後,達華智能再因 此事被立案調查。
根據7月28日晚間最新披露,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該公司被證監會立案。29日,該股開盤即一字跌停,報收4.45元/股,跌幅9.92%。第一財經就此以投資者身份致電該公司證券事務部門,對方工作人員稱,被立案與前期被監管處罰有關。
所謂前期被罰,是指去年年底,該公司因未披露重大合同及相關財務資助、關聯交易,導致2022年、2023年年報合計虛增利潤超千萬元,被責令改正、責任人員被監管約談之事。此後,該公司一口氣調整了12份財報數據。
此次被立案調查前,達華智能已經陷入困境許久。2018年至2024年,該公司扣非淨利潤連虧七年,累計虧損近35億元。該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的扣非淨利潤,亦將虧損5500萬元至7500萬元。
被查事因財務造假
在最新公告中,達華智能沒有披露被立案調查的具體原因。但該公司證券事務部門工作人員稱,此次被立案,是“針對2024年年底的那次監管”。
達華智能上次被罰,是在2024年12月。根據監管調查,2021年8月下旬到當年底,達華智能子公司福建福米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福米科技”)轉出資金1.4億元,與該公司時任董事長陳融聖發生交易,從而構成關聯交易;同年12月初,福米科技與崑山之奇美材料貿易有限公司簽訂金額7.95億元的合同,向後者提供財務資助。但這兩筆交易,該公司均未披露。
不僅如此,達華智能還虛增利潤。一是在尚未完成控制權轉移的情況下,該公司就在2023年提前確認了兩家子公司的處置收益,並因此虛增利潤總額6111.63萬元;二是在建工程會計覈算不正確,未將在建工程轉入固定資產等,由此造成2022年、2023年分別虛增利潤總額28.91萬元、2929.37萬元。
因爲此事,達華智能及四名責任人員,分別被福建證監局責令改正、監管談話,該公司也對2021年年報、2024年三季報等在內的12份定期報告,進行了追溯調整。調整後,該公司2021年合併資產負債表的貨幣資金,相應調減了3.6億元,2021年至2023年的淨利潤分別調減了684.67萬元、592.21萬元和601.19萬元。2024年一季度的淨利潤,則由盈利152.72萬元,轉爲虧損424.12萬元。
時至今日,福米科技仍是該公司業績虧損的重要源頭。業績預告顯示,該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扣非淨利潤虧損5500萬元至750000萬元,虧損主要原因之一,是福米科技的業務及產能仍處於拓展階段,且固定資產攤銷較大, 尚未產生經營性盈利。
對於此次被立案調查的影響,該公司上述證券事務部門人士稱,立案調查暫未對公司產生影響。
業績連續第八年虧損
被立案調查之際,達華智能的經營也深陷困境。
披露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4年,該公司扣非淨利潤分別虧損17.43億元、-6.22億元、-2.51億元、-4.30億元、-2.68億元、-1.02億元和-0.76億元,總計虧損金額達到34.92億元。
資料顯示,達華智能於2010年年底登陸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之初主要從事非接觸IC卡、電子標籤等各類RFID產品的研發、產銷。從2013年起,該公司開始大肆對外併購。
根據披露,達華智能2023年以超過4.33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新東網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此後,該公司併購步伐加快,將觸角延伸到第三方支付、融資租賃等類金融領域,並涉及衛星運營業務。其中,2015年進行的類金融資產收購,就包括卡友支付30%股權、德晟租賃75%股權等。2016年,該公司又出資10億元,收購了潤興租賃40%股權。
大舉併購之後,達華智能的業績也大幅增長,但後遺症也很快開始顯現。
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該公司業績由盈轉虧,全年營收28.81億元、淨利潤虧損17.42億元,分別同比下降16.67%、1117.36%。而原擬收購潤的興租賃剩餘股權,最後也以終止收場。
虧損的主要來源,就是潤興租賃。達華智能當時解釋稱,潤興租賃虧損較大,當期確認的投資收益金額虧損1.34億,併爲此計提流動資產減值準備0.67億元,非流動資產類減值準備11.14 億元。
在這種情況下,達華智能原實際控制人蔡小如開始籌劃脫身。2018年年底,蔡小如將持有的2.58億股股份,轉讓給了福州一家國資企業。
同時,爲擺脫困境,該公司陸續剝離類金融資產,先後出售了潤興租賃和卡友支付股權。今年4月,該公司又將全資子公司北京慧通100%股權及7822.13萬元債權,以 200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了中創永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但這並未讓該公司的經營得到明顯改善。業績預告顯示,該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淨利潤虧損4000萬元至6000萬元,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電視機主板業務領域市場競爭激烈,整體營收規模、產品毛利率下滑;放棄部分市場不明朗的非戰略性業務線,短期內加大了費用支出;處置非戰略方向虧損的子公司,產生較大的非經常性損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