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資產-比特幣納入國家級資產配置的思考

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性可作爲制度上的備援方案。這不只是經濟戰略的建議,也蘊含着面對全球貨幣霸權時,一種更爲主動的金融自主思維。圖/美聯社

在全球通膨壓力與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升溫的此刻,臺灣身處出口導向、資源依賴型經濟體,新臺幣匯率近期劇烈波動,反映的不只是美國利率政策的陰晴不定,也包含着資本移動與全球政經變局所牽動的結構性不安。

在這樣的情勢下,除了傳統的貨幣政策與外匯存底管理手段,是否也該重新檢視:「國家應該擁有怎樣的金融工具箱?」

比特幣自2009年誕生至今已逾15年,經歷多次技術升級與全球市場洗禮,其網路持續穩定運作、總髮行量固定、具抗審查性與去中心化特性。這些特質讓它逐漸被視爲一種「制度性稀缺資產」,即所謂的「數位黃金」。

2023年SSRN國際期刊研究指出,在極端金融市場波動期間,比特幣與黃金之間的表現高度相關,相關係數達0.6。意味着,儘管比特幣仍具波動性,但其「價值儲存」屬性已不容忽視。

前行政院長陳沖於「比特幣國家儲備論壇」中公開表示,比特幣不是貨幣,但它是一種可抗通膨的資產。美國政府已透過會計方式,將徵收到的比特幣納入國家資產帳冊,此舉對其他主權實體具有啓發性。

目前臺灣外匯存底超過5,770億美元,其中92%投資於美國國債,黃金儲備亦高達423.6公噸。這樣的集中式結構雖然具穩定收益,但也對單一經濟體(即美國)的貨幣政策過度依賴。當國際政治出現摩擦或美元出現政策反覆時,實際的避險能力是否足夠?

比特幣因總量固定且無法被人爲干預發行節奏,與當前主要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形成鮮明對比。比特幣可作爲一種制度性的抗通膨保障工具,並隨着穩定幣與對衝機制的成熟,其波動性也有望進一步收斂。

國際機構如富達投資(Fidelity)亦在研究中指出,比特幣的年化波動率正在下降,顯示其作爲「長期儲備資產」的穩定性正在提升。

2025年5月7日,美國新罕布夏州正式簽署HB 302法案,成爲全美第一個以立法形式建立「戰略比特幣儲備」(SBR)的州。該法案授權州財政官將最多5%的儲備資金投入比特幣或其他市值超過5,000億美元的數位資產。法案60日內生效,爲全球提供了政策操作上的範本。

對地緣風險特別敏感的臺灣來說,是否也提示了:「除了存美元、買美債,還能做什麼?」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性可作爲制度上的備援方案。這不只是經濟戰略的建議,也蘊含着面對全球貨幣霸權時,一種更爲主動的金融自主思維。

若未來持續發生新臺幣匯率大幅波動或區域衝突,是否具備足夠的備援資產體系?是否應開始評估以比特幣建立一部分分散式「保險」?

這並非鼓吹將比特幣爲唯一選項,而是建議在國家外匯儲備、主權基金配置以及風險對衝機制中,思考臺灣能夠主動採用的措施,包括是否納入小比例的比特幣配置,以實現更具韌性的金融戰略結構。

在新臺幣匯率面臨不確定性日益加劇之際,是時候考慮新的工具、新的配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