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幣更穩了1/跨境匯款用穩定幣 打包股票、房地產上鏈 3大趨勢正在上演
在跨境支付場景裡,穩定幣展現了相較傳統管道更快、更省的優勢。近來包括美國、香港、日本、歐盟等國家,都透過立法來界定穩定幣的遊戲規則。圖爲川普展示簽署後的《天才法案》。 美聯
隨着美國「天才法案」的推進,宣告穩定幣正式納入聯邦監管體系,引發各界開始思考,穩定幣是否會成爲未來跨境支付的基礎設施,此外,伴隨資產上鍊(RWA,資產代幣化)的落地,以及AI與區塊鏈結合下的算力金融化,這些趨勢正在一點一滴改變世界。
趨勢1、穩定幣跨境交易優勢浮現
穩定幣行之有年,且是鏈上最常見的支付與投資工具之一,如今在川普力推之下,正加速走向金融基礎建設的地位。
上週纔剛辦完臺北區塊鏈周主辦方、會展設計總監安品瑄指出,穩定幣理論上來說是綁定美元的,由於美元本來就是全球交易的基準,鏈上的美元穩定幣自然成爲最普及的數位支付工具。
除了像美元一樣可作爲資金避風港,穩定幣最普遍的用途是投資人停泊資金,「像比特幣波動很大,投資賺錢時,可能不會馬上把比特幣提出來變現,而是換成美元的穩定幣做停泊,等到市場降溫了再進場,」安品瑄說,這讓投資人能靈活調度資金,同時降低波動風險。
在跨境支付場景裡,穩定幣展現了相較傳統管道更快、更省的優勢。安品瑄表示,傳統跨境匯款只能透過銀行處理,因爲涉及貨幣的清算與結算,並非一般支付業者能執行。但使用穩定幣,就能簡化流程、減少匯差,對移工匯款等需求尤其有吸引力。
不過,支付鏈條的最後一環仍需回到法幣。「從穩定幣要轉換成法幣到銀行,中間可能每個國家的稅收都有不同規定,有些國家可能會比較『關照』。」安品瑄說。
她認爲,雖然穩定幣正快速走向基礎建設的角色,但要真正落地,仍需要國家稅制與監管的同步銜接。
今年以來泰達幣走勢 圖片來源:財經M平方
趨勢2、資產上鍊,買股票、買房地產時代降臨
過去資產上鍊仍停留在構想階段,如今已出現落地的應用。這代表區塊鏈不再只是輔助工具,而是開始承接傳統金融商品,逐步走向制度化的應用。
安品瑄提到,投資人現在已經能在鏈上直接持有股票,這種設計就像資產信託或資產證券化,只是把原本的結構搬到鏈上,以代幣形式呈現。非美國的投資人可以買賣代幣化的美股或ETF,這樣的轉換,降低了參與門檻,也讓交易過程更加簡單。
不過,房地產等大宗資產要全面上鍊,仍存在結構性難題。區塊鏈週會展總監賴雅寧表示,購屋過程中的文件、合約甚至價金,都可以被放到鏈上,技術層面並非障礙,但要做到全面上鍊,牽涉的法規與契約制度依舊龐雜,特別是各國的法律框架差異,使得落地的步伐受到限制。
換言之,資產上鍊的技術已經可行,但法律制度,乃至於一般民衆接受度能否接受,尚未完全跟上。
資產上鍊的發展,也揭示出市場對流動性的新期待。當股票、房地產甚至藝術品都能被代幣化,投資人將能在鏈上直接進行買賣,降低進入門檻,並讓資產流通更加順暢。這種模式不僅可能改變投資市場的結構,也會對監管單位提出更高挑戰,如何在效率與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將是下一階段的關鍵。
臺北區塊鏈周主創團隊:左起公關總監莊品萱( Rinnie Chuang )、會展總監賴雅寧( Tiffany Lai )、設計總監安品瑄 ( Andy An )。 圖/臺北區塊鏈周提供
趨勢3、AI放到鏈上,算力金融化
AI的快速發展,也推動它與區塊鏈產生更多交集。會展公關總監莊品萱解釋,區塊鏈並不是用來直接執行運算,而是作爲資料儲存與資源整合的基礎。當人工智慧需要龐大的算力時,區塊鏈可以把分散的資源重新打包,形成去中心化的算力市場,讓閒置的算力被有效利用。
除了算力共享之外,模型的透明化同樣成爲討論焦點。莊品瑄觀察,越來越多公司希望將人工智慧模型放到鏈上,利用鏈的公開特性提升可驗證性,外界能夠檢視模型的來源與運作,避免不透明帶來的誤差或偏見問題。
然而可驗證性就代表着隱私保護可能受到挑戰,賴雅寧則表示,目前鏈上已有隱私相關的技術可以應用,確保資料在可驗證的同時仍能受到保護。這意味着透明與隱私並非互斥,而是能透過設計找到平衡。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的結合,正逐步走向算力共享與模型驗證的新階段。
「五年前銀行對區塊鏈與加密產業多半排斥、不願接觸,如今則轉爲積極思考如何進入市場,甚至希望能分得一塊大餅,」莊品萱指出,現在的金融業態度正發生變化,從理財商品到投資工具,銀行正在尋找結合方式。
這種轉變意味着主流金融正逐步靠攏,從算力到金融,再到制度與監管,區塊鏈已不再只是邊陲話題,而是正在走向經濟與產業的核心。
延伸閱讀》虛擬幣更穩了2/還在催生監理法規的臺灣也能有「後發優勢」?大咖畫3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