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謙專欄》國民黨老缸與佳釀
國民黨主席選舉將於10月18日登場,6位主席候選人9月29日在彰化縣議會首度同臺,左起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前國大代表蔡志弘、立委羅智強、前臺北市長郝龍斌、前立委鄭麗文、前彰化縣長卓伯源。(溫予菱攝)
一頓飯需要開什麼酒,未必是以酒齡的新舊論高低,而是要看這頓宴席的菜色爲何、氣氛怎麼設計,以及這場飯局欲達到什麼功能。政治的場景,套句與臺灣頗爲熟稔的前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的話,也就是一幕幕的人間情景劇。而國民黨主席改選的這場局應怎麼布,此刻該上新酒還是陳釀,也可以用這套邏輯來檢視。
首先,對2024年整合失利、應勝而未勝的國民黨來說,於今,儘量維持住在野合作的陣線、維持六四開的民意板塊,進而爭取2028年的政黨輪替,當是最大的目標。然而在此過程中,藍白的協商,不能再如一年多前這般倉促;藍白的整合,也不僅僅是排位子、分部會而已,還需要通過縝密的幕僚醞釀和各領域的政策對錶,找到能爲未來藍白聯合政府奠基的共享價值基礎。
從2026到2028年的兩場大選,涉及大量選區的提名協調,遊說捭闔的系統工程空前浩大。光在國民黨自家內,就有9位縣市長任期即將屆滿,需要重提新人;而民衆黨也已喊出要在所有直轄市成立議會黨團的野望,甚至要有一塊「延安」根據地。誰有份量、有底氣主持好每輪一局一域的黨內外磋商,使過程中的局部摩擦不致毀壞藍白協調的大局,誰就更有資格膺任帳中主帥。
其二,面對美方明言喊出要在4年之內,將護國神山臺積電的尖端晶片市佔率挖走一半、臺灣只剩下「半屏山」的危境,以及將驚濤拍岸的關稅產業海嘯;誰最能迴應民意的呼求,替臺灣人民在民進黨無條件配合美方需索的路線之外,找到一條對美重拾平等外交的新路,且能說服民意接受,誰就是較合格的最大在野黨主席。
第三,隨着臺灣社會對美觀感發生70多年來的劇變,美國也不排除與陸方就涉臺議題和其他產經、地緣議題進行重大交換的背景下,誰最具有與陸方溝通的既有互信,使國民黨能擦亮兩岸招牌,用好國共「黨對黨頂層直接溝通」這一有力的槓桿,防止臺灣在美陸博奕間完全上不了桌,只能被別人「放入菜單」,誰就適合坐這個位子。
最後,一個政黨有理想信念不足自矜,這只是標配;還得要能選得贏,纔有實踐信條的機會。也因此,誰和國民黨下屆的潛在總統候選人間,最有密切共事的經驗與理念上的契合度,而不會到時候各搞一套、造成兩個太陽,最後使全黨茫然無所從,誰就更適合這一局的角色,以避免重蹈黨主席一人的思想信念,壓垮了地方、特別是中南部選情的覆轍。
在云云競爭者中,有主打銳意求變者,有主張兩岸及國共兩黨關係應儘快實現突破性發展者。也有人主打世代交替,還有人主張求穩、顧大局,爭取穩中求勝。
至於哪一種主張才最適合當前的國民黨,以及什麼是國民黨此刻應瞄準的戰略目標,涉及到不同黨員的價值判斷和政策優先順序的喜好。國民黨這壇130多年的老缸,這次會釀出什麼味道的酒,端看民意的發酵、時節的推移,與風土的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