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 建設人心向往魅力之城

來源:經濟日報

4月初的雄安新區春風明媚,白洋澱上波光粼粼,商務服務中心建築羣巍然矗立,“金蘆葦”狀的中化大廈氣勢如虹……自設立消息發佈以來,雄安新區從一張圖到一座城,已成長爲一座北風南韻、活力迸發的魅力之城。

這種魅力體現在城市之美。

漫步雄安新區,建築古今交融,佈局靈活有序,城市天際線錯落舒朗,街區環境清新優雅。雄安新區打造“中西合璧、以中爲主、古今交融”的建築風貌,容東片區道路兩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大字十分醒目,《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賦予新區的建設理念已融入雄安的城市筋骨。

雄安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國土空間規劃處負責人肖豔明說,雄安新區建築風格借鑑了國內外多個城市的優秀案例,對建築的顏色、高度和屋頂樣式都進行了統一規範。

正在建設中的“雄安之翼”是一座藝術地標。建築懸挑的紅色雙翼,採用了3D打印改性塑料做外表皮。中電建雄安建設發展公司設計部設計師張愷介紹,項目使用元宇宙3D打印機進行預製生產,打印過程實現數字孿生監控,避免設計衝突和偏差。

在雄安,低頭不見“馬路拉鍊”,擡頭不見“空中蛛網”。電力、通信、燃氣等市政管線都“住”進地下綜合管廊。隨處可見的花園廣場和景觀綠地之下,是悄然運行的變電站、能源站、垃圾處理廠。

這種魅力體現在水城共融。

先植綠、後建城,雄安努力建設綠色、森林、智慧、水城一體的新區,森林覆蓋率由新區設立前的11%提高到35%,悅容、金湖等公園建成開放,3公里進森林、1公里進林帶、300米進公園正變爲現實。

2024年白洋澱首次實現8條通道同時補水入澱,水位穩定在7米左右,澱區水質連續四年鞏固保持Ⅲ類,穩居全國良好湖泊行列,燕南堤公園、中央綠谷公園等成爲網紅打卡地。

水清了,岸綠了,鳥兒也來了。目前,白洋澱區野生鳥類達295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89種,“鳥類天堂”風采再現。

這種魅力體現在人心向往。

中電信數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職工賈夢霜2021年底從北京到雄安新區工作,見證着這裡的欣欣向榮。近幾年,她的家人也陸續到雄安新區工作定居。2024年國慶前夕,她搬進了在雄安新區的新家。“每天早晨先把孩子送到家附近的幼兒園,然後步行到單位,十分便捷。”賈夢霜說。

賈夢霜眼中的便捷還體現在道路不堵車、林蔭停車場、小型足球場等“妙不可言”“心嚮往之”的場景不斷豐富。雄安體育中心正式運營,“我們將引進大型體育賽事、文化演出,爲大衆提供優質、專業、舒適的全民健身場地。”雄安集團公共服務公司文體運營事業部部長劉志遠說。

雄安新區堅持創業環境、居住條件、福利待遇總體不低於北京,出臺人才引進、專家管理等10多個制度性文件,實施“雄才十六條”和15項配套實施細則,實現“雄才卡”常態化申領,累計髮卡1.4萬餘張。在前期實現192項京雄政務服務場景、209項京津冀資質資格互認事項全面落地的基礎上,深化電子證照的雙向共享,新增不動產權證、護士執業證等20個新區電子證照在北京“亮證即辦”應用場景,支撐北京市及雄安新區各級政務服務中心掃碼亮證調用。

雄安新區回遷鄉親們也有真切感受。近幾年,將近17萬名羣衆搬進容東、容西、雄東等新建片區。爲了讓回遷居民更好地享受新生活,雄安新區推進就業、創業、產業、物業“四業並舉”,累計提供用工需求40萬餘個,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規劃“15分鐘”“10分鐘”“5分鐘”等多層次生活圈,實現羣衆住得穩、過得安、有奔頭。

魅力不魅力,數據有說服力,僅2024年就有3萬餘名創業人才紮根雄安,已形成頂尖人才、高端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等“雁陣齊飛”的格局。

梅卡曼德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邵天蘭說,在雄安感受到地方對於企業的關注和支持,良好的營商環境更是堅定了公司選擇這裡的信心。“在工作中,只要我們有不明白的問題,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都會幫助推進,即使不是這個人在負責的項目,也會幫我們找到對接人。”邵天蘭說。

雄安妙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雄安新區首家“醫學檢測服務+人工智能”公司,2024年1月正式遷至雄安中關村科技園。公司副總經理王芳軍說,在雄安辦事主打一個效率高。公司申請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時,上午驗收下午就發證,這是雄安政務服務能力的高度和速度,也是企業選擇雄安新區發展的底氣和信心來源。

放下行囊,成就夢想。雄安新區這座魅力四溢的未來之城,正張開懷抱,歡迎每一個建設者、創業者、追夢人。(經濟日報記者 王勝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