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地 仰望星空

(來源:中國旅遊報)

轉自:中國旅遊報

□ 孫若風

在當前追求詩和遠方的行走中,人們對旅遊的期待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觀光打卡,轉而嚮往更深沉的精神共鳴與更廣闊的視野拓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星空旅遊以其獨特的浪漫與哲思,成爲文旅版圖中一顆耀眼的星。它讓人們在行走大地時不忘仰望星空,在觸摸大地肌理的同時,感受宇宙的浩瀚與永恆,實現身體與心靈的雙重遠行。

文旅傳統中的星空印記

星空旅遊的興起,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內核。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將自身置於天地宇宙的大系統中審視存在的意義,認爲人與天地自然是有機統一的整體。仰望星空,是對宇宙秩序的敬畏;行走大地,是對生命根基的體察。星空的運行規律與大地的生生不息,共同構成了中國人認知世界的座標系。這種哲學思想爲星空旅遊注入了深層的文化基因——它不僅是觀賞星辰的活動,更是人們在天地之間尋找自我定位、實現精神對話的過程,讓現代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重新找回與自然、與宇宙的連接。

在中國文旅傳統中,星空始終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圖騰與創作源泉。早在遠古時期,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在天文與地理的交互中領悟自然法則,進而創造八卦,開啓了人文的曙光。這種“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智慧,正是早期文旅活動的精神原型——在對天地的體察中孕育文化創造。

在寧夏賀蘭山岩畫中,與天空相關的內容尤爲豐富。它們不僅展現了古代人類對天空的嚮往和崇拜,也爲我們理解史前社會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珍貴實物證據。其中,分佈着大量人面像的巖畫羣極具代表性,總數超過700幅,使這裡成爲世界上人面像巖畫富集的地區之一。這些人面像造型多樣,有的頭部有光芒線條,可能表現對天體或神靈的崇拜;有的與戲劇臉譜相似,戴着羽毛或犄角,直觀反映了原始先民的信仰體系。星象與神話主題的巖畫同樣引人關注,部分作品展現了古人對天象的觀察和想象,比如放射狀線條可能象徵太陽光芒,也有學者認爲某些圖案與星座排列有關,它們記錄了遠古人類對自然的認知和對神秘力量的敬畏。而巖畫中不少祭祀與儀式場景也值得留意,畫面裡的人物姿態多面向天空,可能正在進行與天象相關的宗教儀式,爲研究古代遊牧民族的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線索。從分佈特點來看,與天空相關的巖畫多位於賀蘭山較高處的巖壁上,例如太陽神巖畫就處在20餘米高處。這種佈局可能反映了古人對神聖空間的理解——將重要圖像置於接近天空的位置,以獲得神靈的護佑。

從《詩經》的“七月流火”到《楚辭》的“援北斗兮酌桂漿”,星空爲文學注入了瑰麗的想象。屈原《天問》更是以磅礴氣勢叩問宇宙奧秘:“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既展現了對星空的好奇,也開創了宇宙探索與人文思考交融的先河。東漢張衡製成渾天儀,其造型融合了天文意象與藝術審美,將科學觀測與美學表達完美結合,成爲古代科技文化的經典符號。三國時期,曹操在《觀滄海》中寫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以大海吞吐星辰的壯闊景象,展現了登高望遠時的胸懷與視野。這首詩將星空納入旅途觀感,讓行走與仰望相互映照。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當代詩人顧城的《一代人》雖蘊含着特定歷史階段的哲學思考,但從表層意象來看,精準道出了暗夜與星光的辯證關係——正是黑夜的深邃,讓星光的璀璨更具力量。這也爲當代星空旅遊中“暗夜保護”與“星空觀賞”的結合提供了詩意註解。

科幻、科普、科創聯動:星空旅遊的產業根基

當下,神話熱、科幻熱與星空旅遊的同步興起,並非偶然的文化現象。三者共同指向人類對歷史的追溯、對當下的審視與對未來的憧憬,以強大的想象力打破時空界限,以深沉的共情力連接個體與集體、過去與未來。

神話傳說是古人對星空的浪漫解讀,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等傳說賦予星辰人文溫度。科幻則是現代人以科學爲基礎,對宇宙未來的大膽構想,從《三體》到《流浪地球》,人類對星空的探索從想象走向理性推演。而星空旅遊恰恰成爲連接神話與科幻的橋樑——它讓人們在真實的星空下,既能回味神話中的浪漫敘事,又能激發對科幻世界的嚮往。這種文化消費心理的背後,是當代人在物質富足後對精神家園的追尋、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對超越日常的精神體驗的渴望。

星空旅遊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科幻、科普、科創的協同聯動,這爲其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與市場條件。近年來,各地紛紛出臺政策推動“三科”融合,通過搭建平臺、扶持項目、培育人才,形成了“科幻IP創作—科普教育傳播—科創成果轉化—星空旅遊落地”的完整鏈條。

科幻爲星空旅遊提供創意靈感,科普提升公衆對星空的認知與興趣,科創則爲旅遊體驗提供技術支撐。比如,從星空觀測設備的升級到沉浸式天文館的打造,從AR星空漫遊到太空主題營地建設,科技創新讓“觸摸星空”從夢想變爲現實。這種聯動不僅豐富了星空旅遊的內容,更培育了成熟的市場需求,讓星空旅遊從小衆愛好走向大衆消費。

寧夏的實踐便是“三科”融合的生動例證。2021年7月,中國(寧夏)星空旅遊大會在寧夏中衛沙坡頭旅遊景區舉辦。會上發佈的《中國星空旅遊報告》從星空旅遊簡述、價值分析、全球暗夜保護與星空旅遊、中國星空旅遊發展現狀及對策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爲行業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北京天文館的一位科普專家在“星空夜話”環節提出,星空旅遊目的地需要具備硬件、軟件、文創產品三方面要素。硬件即觀星設備,軟件指天文專業人才,文創產品則要結合地方特色開發。這一觀點精準指出了科創、科普與星空旅遊融合的關鍵點。寧夏依託自身優勢,將這些理念落地實踐,培育出“星星的故鄉”文旅品牌,打造了沙漠星星酒店等項目,讓星空旅遊成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新業態。

星空旅遊的實踐經驗

近年來,各地積極發展星空旅遊,探索出一些可資借鑑的實踐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立足資源稟賦,打造差異化產品。寧夏地處西北,年均晴好天氣近300天,光污染等級低。憑藉這樣的優勢,當地在六盤山上、賀蘭山下、長城內外、黃河兩岸打造觀星勝地,構建大漠星空產品體系。內蒙古則利用幾乎全境處於一級暗夜區的優勢,劃分出北部草原避暑觀星區、大興安嶺避暑觀星區、中部草原避暑觀星區、紅山文化觀星區、火山戈壁觀星區、沿黃避暑觀星區等六大避暑觀星區,讓遊客在不同地貌中感受星空魅力。高原地區可依託高海拔、低光污染的優勢,建設頂級星空觀測地。歷史文化名城可結合本地星空傳說與古蹟,開發“星空+人文”體驗線路。濱海城市則可打造“星海共舞”的獨特景觀,讓地域特色成爲星空旅遊的核心競爭力。

二是增強體驗感與互動感。一些星空旅遊目的地通過情景演繹還原神話故事,讓遊客“參與”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利用VR技術模擬星際旅行,讓遊客“登陸”月球或火星;設計星空攝影工坊、天文觀測課程等互動項目,讓遊客從“看星空”變爲“玩星空”“懂星空”。寧夏在星空旅遊大會後半年時間裡,舉辦了星空朗讀、星光夜跑、星星影展、星空音樂會等一系列活動。山西晉城皇城相府在星空夜市中融入5G、3D等科技元素,打造郭峪古城星空城牆、時空隧道燈光秀,開展非遺打鐵花表演。新疆昭蘇夢與星空露營基地推出“天黑看星空、颳風放風箏”等特色活動,通過豐富的創意活動提升了遊客的參與度和體驗感。

三是精準把握不同羣體的消費需求。美團文旅政企合作中心的數據顯示,星空旅遊消費人羣包括觀星、拍星、研學、親子、戶外、自駕等羣體。可針對親子家庭,開發星空科普研學產品,通過趣味實驗、天文講座激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針對年輕羣體,推出星空露營、星空音樂節等時尚業態,滿足其社交與打卡需求;針對科研愛好者,建設專業觀測站,提供高端觀測設備與數據支持。新疆昭蘇夢與星空露營基地的遊客70%是喜愛浪漫的女性,體現了精準對接需求的重要性。

四是拓展多元業態。除傳統的星空觀測外,打造星空主題酒店、星空文創產品、星空主題演藝等,形成“白天遊大地、夜晚觀星空”的全天候體驗,讓星空元素融入吃、住、行、遊、購、娛的每一個環節。寧夏中衛重點推動多個觀星營地建設,青海茶卡鹽湖推出星空小火車,是業態創新的成功案例。

五是推動產業融合。推動星空旅遊與農業、林業、康養、體育等產業深度融合。開發“星空+田園”鄉村旅遊項目,讓遊客在稻田邊仰望星空。打造“星空+徒步”戶外線路,讓遊客在登山途中感受星辰變換。建設“星空+康養”基地,利用星空的寧靜氛圍開展冥想、療愈活動,拓展產業邊界。寧夏立足黃河流域自然特徵和文化屬性,聚焦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枸杞、鮮奶、灘羊等特色產業,深入挖掘星空旅遊與特色產業內涵。新疆昭蘇夢與星空露營基地從牧民手中採購肉製品、奶製品,帶動周邊牧家樂發展,實現了星空旅遊與當地畜牧業的融合。

六是加強標準化建設。制定星空旅遊服務標準與行業規範,包括暗夜保護標準、觀測設備使用規範、導遊講解資質要求、安全保障體系等,通過標準化提升服務質量,避免同質化競爭與生態破壞,確保星空旅遊可持續發展。中國(寧夏)星空旅遊大會上發佈的《中國(寧夏)星空旅遊自律倡議》,倡導星空旅遊目的地遵守“六項自覺”,星空攝影師發揚“五個精神”,爲行業標準化建設提供了參考。

我們行走大地,我們也仰望星空。星空旅遊將天地連接,將古今貫通,讓人們在文旅體驗中既感受大地的厚重,又觸摸宇宙的遼闊。在這片星辰與大地交織的文旅新藍海,唯有深耕文化內涵、創新產品形態、夯實產業基礎,才能讓這顆“耀眼的星”持續綻放光芒。

(作者單位:全國文體康旅裝備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