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線上/打造個人品牌 三個秘訣

每當有人交流「創業家的個人品牌該怎麼做」的意見,或是看到相關的討論,我的答案都是:創業家的品牌不是模仿他人成功的樣子,而是從自身經歷與信念出發,再透過適度包裝,讓市場與投資人看得懂、記得住、信得過。

今年藉由錄製Podcast的機會,訪問了一些天使投資人與創投機構的投資者,對於「創業家需不需要打造個人品牌」這個問題,他們給出了兩種很不同的觀點,也反映了目前創業圈對這件事的兩派認知。

派系一:模仿塑造「會成功的樣子」。

有些投資人認爲,創業家在媒體或募資簡報中的形象,非常關鍵。他們期待創業家要有講故事的能力、要具備「像個CEO」的語言與自信,甚至連LinkedIn的照片都應該符合「專業創辦人」的氣場。認爲強烈個人品牌能增加曝光與信任度,吸引資金、媒體,甚至是商業機會。

這派的核心觀點是,如果創業家的形象能幫助團隊打開資源與市場,爲什麼不刻意去設計?

派系二:強調創業家的「本質與題目」更重要,別刻意包裝。

這派的投資人主張:「我投的是人和題目,不是你擁有多漂亮的故事,或多少追蹤數的個人帳號。」他們更看重創業者的價值觀、處事態度與對題目的深刻理解。有意思、有觀點、有熱情,就能引起市場關注,過度包裝反而讓人感覺不真實或矯飾。

這派的認知觀點是,刻意塑造出來的形象,反而容易讓人感到不真實。

以我輔導創業家的經驗來說,個人品牌一方面要呈現真實的你,讓人看到的是你過往的經歷、信念、價值觀;另一方面,需要大約20%的形象包裝,能讓你的真實內容在媒體與市場上更容易被理解與引用。但如果過度包裝,就會讓人感覺你不真實,是套用成功案例、缺乏自我特色。

那個最適合的比例,是「80%真實 + 20%包裝」。那爲什麼是20%?

首先是因爲過度模仿容易帶來「演戲感」。創業家不需要硬要學某個成功創辦人的講話方式或造型,那樣很容易露出破綻,反而讓投資人覺得你不像自己。

其次是,過度自我曝光與包裝,容易模糊重點。如果只談過往經歷而沒有清晰主張,反而讓投資人、潛在合作伙伴不知道你代表什麼、能帶來什麼,無從理解你想傳達的價值。

這樣做的好處,能讓人信任你是誰,因爲真實聲音建立信任感、可信度,可以吸引對的人。也能避免版型化,不要每個溝通的內容故事都一模一樣。

所以,你應該怎麼思考個人品牌?

一、想清楚你面對的是誰,確認你的目標族羣是誰:投資人、客戶、合作伙伴還是求職人才?

二、針對目標族羣調整包裝程度:例如面對投資人,聚焦商業模式和成績衡量上;面對媒體或大衆視聽者,以故事與產業洞察去溝通。

三、別想着要讓大家都喜歡你:你的品牌不是塑造「迎合所有人的形象」,而是呈現出你值得那一羣人的信任與共鳴。

可以問問自己:我說的這些話,是不是我自己也會信?我希望誰來認識我?而這篇貼文/這場簡報,有沒有幫助他們看見那個值得相信的我?

創業家的個人品牌,不是要扮演某個成功範本,而是把你最核心的想法、價值觀與經歷說清楚,再經過些整理與包裝。最好的創業家形象,不是「最厲害的樣子」,而是「最像你自己的樣子,但更容易被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