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線上/打造個人品牌 增添競爭優勢
近兩年AI風起雲涌,席捲了工作上、生活中的許多面向,也包含個人品牌的塑造與營運。時序進入2025年中,藉由國外的數分個人品牌報告,針對超過200位商業領袖進行的調查發現,有70%的企業領導者都認同個人品牌的重要性,但實際上只有22%會實際執行相關策略行動。
在這個「個人即品牌」的時代,就算有 AI工具輔助,但多數領導者仍在數位荒野中迷失方向。分享以下四個個人品牌現況,以及能對應的最佳化做法:
第一點,真實性還是核心。消費者與員工更信任透明且人性化的品牌,82%的人更願意與企業領導者、高階管理者在社交媒體活躍的公司合作。個人品牌建構者,能考慮「策展真實性(curated authenticity)」的概念,在專業形象與個人故事之間找到平衡。
第二點,數位平臺的崛起,使得「數位存在」重要性日增,但許多高階管理者尚未充分利用。從國外的報告發現,63%的專業人士在Google搜尋中缺乏正面結果。《富比世》雜誌的報導分享,LinkedIn上的影片貼文參與度高於純文字貼文,有 47%的美國人每月至少聽一次Podcast,凸顯短影片與Podcast的潛力。
第三點,AI技術的雙刃劍。AI在個人品牌中的應用日益增長,但需謹慎使用,常見運用AI工具(如ChatGPT、Canva AI)來生成影片或撰寫文章,但要避免同質化,使得個人品牌形象模糊。此外,過度依賴AI可能導致內容缺乏情感,影響品牌信任。
第四點,網路與影響力的重要性依舊不容小覷。國外報告顯示,60%的專業人士建立有影響力的人脈網絡,但僅有22%的專業人士曾擔任播客或網路研討會來賓,45%曾在LinkedIn上積極與目標受衆互動。這種現象反映了一個普遍的迷思:許多領導者以爲擁有人脈就等於擁有影響力,但實際上,人脈只是起點,如何有效運用纔是關鍵。
看完這些報告,提供給企業領導者三個立即可行的行動建議:
一、進行自我健檢:立即Google搜尋自己的姓名,檢視LinkedIn檔案,確保呈現專業正面的形象。這是零成本但高影響的第一步。
二、擁抱影片內容:不用複雜的製作,不用追求完美表現,用手機錄製30至60秒的專業見解分享,每月一支即可開始建立差異化優勢。
三、積極參與對話:主動在LinkedIn上評論產業領袖的貼文,分享有價值的觀點,將被動的人脈轉化爲主動的影響力。
個人品牌,是將真實的自我,以更外顯的方式展現出來。根據國外調查,目前仍然有78%的領導者都沒有明確的個人品牌形象和影響力,那些願意投資時間建立真正的個人品牌的領導者,將享有競爭優勢。畢竟,在數位時代裡,最稀缺的不是技術或資本,而是真實的人際連結和持久的信任關係,這正是個人品牌能夠提供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