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賴清德823談話 任性和韌性背道而馳
八二三六十六週年這天,賴清德到了金門。八二三砲戰是兩岸關係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在這個場景發表談話,很難迴避兩岸關係與兩岸連結的議題。或許正因這樣,蔡英文經常缺席八二三。於是當綠營有人說出「八二三是國民黨在跟共產黨打仗」,表現出關我何事的姿態時,並不特別令人驚訝。
從這個角度看,賴清德參加八二三紀念是好事,在八二三發言,對兩岸避免戰爭、走向和平可能發揮一定的作用力。但聽完賴清德的講話,讓人很難樂觀看待兩岸前景。即使人在金門,場合是八二三,賴清德仍在進行「臺獨工作」。
賴清德說,「我們要有決心守護臺澎金馬、捍衛中華民國,團結一致抵抗中國的威脅」。他提了「中華民國」,但是是和「中國」並列。如果翻成英文,這段話就成爲他要捍衛「Republic of China」抵抗「China」。
賴清德還說,「臺灣是熱愛和平的國家,臺灣人民與人爲善,我們不再反攻大陸」。這裡他刻意把「臺灣」和「國家」聯用。而「不再反攻大陸」被賴清德形容成是「與人爲善」。但請問「反攻」從何而來?爲何會說「大陸」而不說「中國」?這些不正說明了兩岸同屬一中,衝突只是內戰的延續嗎?
另外,賴清德精心設計了一段話,他說八二三砲戰發生時他還沒出生、民進黨也還沒成立,於是他下了結論:「可見中國要拿下臺灣,不是因爲臺灣哪一個人或哪一個政黨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賴清德的邏輯是,八二三證明了大陸無論如何都要「拿下」臺灣,和是不是搞臺獨的無關。
這段話的用心是想把大陸描述成必定會對臺灣動武,同時淡化臺獨的風險,但其中有兩個關鍵謬誤。
第一,賴清德說大陸要「拿下」臺灣,其實大陸是在追求統一。的確,在八二三的時代,大陸追求統一的主要手段是「武統」。但臺灣這邊也追求國家統一,當年的路線也是「武統」,不然「反攻大陸」從何而來?
第二,如果熟悉八二三的歷史,大陸真正停止對金門砲擊是一九七九年元旦。那時賴清德正要滿二十歲,應該知道大陸當天發表了《吿臺灣同胞書》,改走和平統一路線,並呼籲兩岸三通、擴大交流。臺灣這邊隨後也把「反攻大陸」變成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同樣改以和平路線追求國家統一。
正因臺灣也追求統一,李登輝任內纔會有國家統一綱領和國統會,兩岸也纔會有「九二共識」。後來陳水扁「四不一沒有」的「一沒有」,就是沒有廢除國統綱領和國統會的問題,雖然他食言了。當年「和統」已成兩岸共識,後來「武統」聲音又重現江湖,和臺灣執政者偏離和平統一路線直接相關。
蔡英文常說臺灣要有「韌性」,可是沒有「彈性」何來「韌性」?兩岸立場上,賴清德是「石板一塊」,「任性」地讓臺灣和大陸對撞。「任性」搞臺獨基本和強化臺灣的「韌性」背道而馳。反而是大陸這些年展現出很大彈性。面對大陸,臺灣以小事大,需要智慧,不能只靠「任性」和「固執」。
特別是在金門這個地點,賴清德的「任性」臺獨發言更顯矛盾。今天的金門早已從當年的戰地,轉變成兩岸的和平樞紐。金門已喝福建水超過六年,超過百位金門民代呼籲,兩岸除了通水,還該通橋。
通橋無論何時實現,金門早已是兩岸的和平之橋。真正紀念八二三,不該是扭曲歷史,召喚對抗衝突,而應該打造兩岸和平的「金門大橋」,爲兩岸創造更多善意和共識。(作者爲世新大學傳播博士學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