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推電動公車 政府要做好電網後盾

桃園市配合中央「2030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政策,喊出明年電動公車佔比達35%。期望以低碳運輸邁向淨零永續;但要讓藍圖落實,除了業者添購新車,更考驗政府是否能提供穩定能源與完整配套,協助力道須加強。

臺灣推動電動巴士已逾10年,車款大致分爲「快充」與「慢充」兩類。快充15至20分鐘即可完成,但續航僅70至100公里;慢充能行駛200至250公里,卻需2至3小時充電。

桃園業者近期多選擇快充車輛,除考量調度方便,也因爲充電樁數量不足,擔心車輛「排隊充電」而延誤營運。

廣設充電樁是電動公車普及的基礎,若僅有車輛,卻無法及時補電,「里程焦慮」將無法解除,市區路網也難以擴張。然而,充電樁設置並非單純的工程問題,還涉及供電能否到位。部分場站更位在供電瓶頸區,若電網不穩,甚至因停電導致公車無法發車,勢必影響民衆通勤與交通秩序。

桃園已有前車之鑑,有客運場站原申請1200瓩電力,最後僅獲配1000瓩,仍需市府協調臺電補足;另有業者趕工增設充電樁,卻遇颱風攪局,臺電人力南下搶修,北部送電工程一度延誤,最後也是在市府出面後才解決。這些案例都顯示,若電網與人力調度沒有前瞻規畫,公車全面電動化恐將寸步難行。

電動巴士動輒上千萬元,即便中央、地方補助,業者仍須自付300至400萬元,負擔沉重。如今中央、地方與業者都已投入巨資,若因基礎建設不足導致車輛無法順利上路,不僅浪費資源,更會削弱業界與社會對政策的信任。

全面電動化既是中央既定政策,政府就應展現決心,未雨綢繆,從電網建設、用電調度到突發狀況的應變,都需完整規畫。否則,即便桃園喊出35%的進度,恐怕也只是漂亮數字。

因此,唯有真正打通能源與基礎設施的「最後一哩路」,電動公車纔可能穩健上路,淨零轉型才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