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恆春建城150年 墾丁觀光如何找出新契機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統計去年僅214萬人次造訪,創下非疫情期間40多年來最低紀錄,縣府近年打造多個音樂祭、市集等品牌,依然難敵種種負面標籤、出國盛行的競爭;今年是屏東恆春鎮建城150週年,相關主管單位如何一舉找出觀光新契機?

墾丁僅是恆春鎮其中1個裡,一直以來爲恆春半島觀光代名詞,然而墾管處轄內各遊憩區遊客人數統計,2014年達837萬人次歷史高峰後逐年下滑;今年統計,2025年1到7月轄內遊憩區遊客人數119萬2590人次,與去年同期132萬7517人次下降10.16%;今年暑假7月20萬1891人次,去年7月26萬4843人次,也減23.77%,全年人次不排除再創新低。

2017年天價滷味到去年百元櫛瓜、陽傘沙灘插旗事件,讓墾丁一再被貼負面標籤,屏縣府努力輔導推動價格透明化,陽傘沙灘插旗情況,墾管處也有改善作爲。

縣府近年在恆春打造各種音樂品牌,連5年在4月臺灣祭延續春天吶喊精神,4、5月辦南國生活節,今年8月又推新音樂品牌「恆春熱SSR」國際音樂祭,不過,同質性活動太多,恐僅吸引特定族羣,另,恆春半島的車城鄉、牡丹鄉、滿州鄉劃設「落山風風景特定區」,推出「風域半島」品牌,每季在某月的1個週末辦活動,熱度似乎也還未顯現。

事實上,恆春不只美麗海岸線,建城150年曆史有完整四古城門列爲古蹟、恆春民謠、各社區生態旅遊,加上今年推行觀星活動,都是恆春半島在地特有迷人風景,極具觀光動能。

疫情解封后,國內旅遊型態從長天數住宿轉向短程輕旅行,臺灣最南端的墾丁,北部民衆開車南下5小時起跳,或者搭高鐵到高雄再轉乘客運才能一訪恆春半島,地理位置是劣勢,但同時國旅偏好深度體驗、在地美食,恆春美麗的陽光沙灘依舊,絕對不乏迷住遊客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