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命名「恆春」 建城150年大禮

今年是恆春建城150週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審查通過第724875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爲「HENGCHUN(恆春)」,屏東縣府昨天舉行記者會介紹這顆小行星。記者潘奕言/攝影

「今後恆春不只是地名,還是星星的名字。」今年是恆春建城150週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審查通過第724875號小行星命名爲「HENGCHUN(恆春)」,加上之前已命名「屏東」、「墾丁」的兩顆小行星,宇宙中已有3顆以屏東地名爲名的小行星。

2016年一顆小行星命名爲「屏東」,2021年另一顆命名爲「墾丁」,加上今年命名的「恆春」小行星,都透過中央大學鹿林天文臺的望遠鏡拍攝,屏東及恆春小行星由天文臺團隊發現,墾丁小行星則由天文愛好者蔡元生髮現。

縣府昨舉行記者會,由屏東「星空大使」施世治介紹恆春小行星,位於火星與木星間的小行星帶,直徑約1.5公里,繞太陽週期4.32年,距離太陽3.83到4.13億公里,10月11日位置於室女座,正好在太陽附近,因爲是白天所以看不到。

施世治說,小行星體積小,要發現並不容易,通常都是利用天體攝影后比對,觀察是否有不一樣的光體,之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先給一個臨時編號,待它繞行太陽4圈,確認是小行星後,纔會給永久編號並由發現者命名;換言之,從發現到確定、命名大概要花16到18年。

中央大學副校長陳文逸率鹿林天文臺團隊與會,他說,今年是恆春建城150週年,這片土地承載許多歷史文化及生命記憶故事,今以後恆春不只是陳達的故鄉,也是小行星的名字,會被永遠記憶、全世界都可以看到。

縣長周春米說,恆春小行星是近10年來第3顆以屏東地名命名的天體,也是送給恆春150週年最珍貴禮物,恆春半島非常適合觀星,光害低、星空品質佳,屏東10大觀星場域9個在恆春半島。縣府將持續推動暗空計劃與觀星旅遊,包括星空解說員培訓、星空友善店家認證及舉辦星空音樂會、觀測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