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高齡化時代 高雄市政App更需整合

高雄近年積極推動數位化轉型,從交通疏導到人流管制都能見到新科技的應用,但檢視市民端,市政相關App竟多達14個,令人難分辨哪款能解決需求?「智慧城市」應是讓市民生活更便利,若數位建設是局處各自爲政,只會把民衆困在數位迷宮。

高市議員張博洋日前質詢直指市府數位治理的盲點,發現市府各局處的每款App,功能分散,還導致市民手機儲存空間負擔、操作體驗不便、資訊更新困擾、低使用率等難題。

若在蘋果作業系統的應用程式商店搜尋高雄市政府,便會跳出多款App,以民政局來說,光民政、裡政就各推出兩款App,若不完成下載,恐難分辨兩款App究竟有何差異;若是想透過App預掛市立凱旋、民生醫院的門診,還得各自下載醫院App。

對照其他城市的進展,問題更顯突出。張博洋舉例,臺北市政府透過「臺北好行」、「臺北通」兩款App,就能完成大多數市政服務,與臺北、新北、桃園、臺中相繼推出整合式App比較,高雄數位治理仍有待改善。

近幾年,高雄市政府常將數位轉型當成施政主軸,但檢視市政App,就可看出與市民息息相關的數位基礎建設仍在原地踏步;App上架不僅涉及前端開發、還有後端維運與資料串接,一旦每個單位各自建置,不僅浪費行政資源,也削弱公共服務的整體效率;真正的「整合」應該是治理整合,讓資料互通、流程簡化、市民免於重複登入與操作,政府內部資訊能夠互通,也能提高行政效率。

高雄若要稱上「智慧城市」、「AI城市」,第一步該是讓市民先感受到便利,而不是困惑,尤其高雄老年人口已達2成,長者對數位工具的使用門檻更高,市府若不能將數位服務化繁爲簡,智慧轉型終究只是空話,科技可以讓城市變聰明,但能不能讓政府變貼心,有賴市府提出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