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斷頭臺」橫行街頭 藍委籲升降尾門全面納管
國民黨立委羅廷瑋與林沛祥呼籲政府應強制要求所有配備升降尾門車輛,最遲於115年6月1日前全面納入管理,並明定必須同時加裝警示燈與車尾旗,杜絕悲劇重演。(張睿廷攝)
物流貨車升降尾門安全設計不足,導致事故頻傳,引發社會憂慮。國民黨立委羅廷瑋與林沛祥27日共開記者會指出,物流運輸車輛大量穿梭於都會街道,但升降尾門缺乏警示標示,成爲致命死角。兩人呼籲政府應強制要求所有配備升降尾門車輛,最遲於115年6月1日前全面納入管理,並明定必須同時加裝警示燈與車尾旗,杜絕悲劇重演。
羅廷瑋指出,臺灣住商混合的城市發展型態,使得商業活動頻繁分佈於住宅區周邊,商家爲應對日常營運需求,需頻繁進行貨物裝卸。加上電商崛起與宅配興盛,即便是純住宅社區,也時常可見物流車進出,升降尾門在街頭作業已成常態,但因缺乏顯著標示,常造成其他用路人未察覺車尾突出,進而釀禍。
羅廷瑋表示,升降尾門高度與機車騎士頭部位置相仿,一旦車輛停靠路邊作業、未妥善標示,極可能造成嚴重傷亡。今年小年夜,新竹市一對夫妻騎機車撞上未收起的尾門,當場不幸身亡,震撼社會。網友更將此類設備形容爲「行動斷頭臺」,反映出民間對該裝置潛在風險的高度憂慮。
林沛祥指出,目前臺灣針對升降尾門安全措施仍無完備法規可依。交通部雖曾委託車安中心召開專家會議,研議加裝警示燈與車尾旗,但近期會議紀錄顯示,車尾旗已遭刪除,僅保留警示燈,引發外界質疑政府執行半套,恐難有效防範事故。
林沛祥說,升降尾門作業頻繁、暴露於街頭,單靠警示燈恐無法應對各種天候與視角條件,應以「雙重警示」爲最低標準。並建議交通部應比照歐美國家作法,明確規範裝置的防水、防塵、耐重壓、亮度等性能標準,並明定安裝位置與規格,避免廠商爲降低成本而安裝無效設備。
林沛祥也指出,升降尾門事故暴露的不僅是設備缺失,更凸顯主管機關長期忽視「車輛端安全」的盲點。他提到,雖然反光警示貼紙相關規範早於100年、106年訂定,但迄今執行成效有限,許多貨車尾部仍未符合規範,政府應同步檢討所有貨運車輛安全設施,確保從設備端、制度端到執法端三者都能落實。
羅廷瑋與林沛祥最後共同強調,唯有「車輛端」、「行人端」、「道路端」三端並進,建立整體用路環境安全網,纔能有效降低事故風險。他們呼籲交通部正視問題,儘速完成法規制訂與設備標準認證流程,不容讓升降尾門繼續成爲移動的死角與潛在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