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政府瞻前顧後 催生政策總是卡關

就提振生育率與兒少保護,衛福部從人工生殖、凍卵補助、兒少專責單位等,屢次以拖待變,不夠積極。圖/本報資料照片

面對少子女化,專家直指政府應成立跨部會、直屬單位,但單就提振生育率與兒少保護,衛福部從人工生殖、凍卵補助、兒少專責單位等,屢次以拖待變,不夠積極。

年輕世代面臨大環境變數多,經濟環境惡化,薪資成長緩步,要萌生生育意願都有其難度,政府應着眼於改善生育、托育環境,讓「想生」準父母能安心生育。衛福部雖擬定少子女化因應對策,提供公共化、準公共化托育服務,近年託嬰中心兒虐事件頻傳,讓家長想把孩子交由他人照顧前心生擔憂,甚至卻步。

衛福部兒少政策分工雜亂,屢見兒虐破網,立法院及民團倡議,因應少子化趨勢,衛福部應針對兒少業務,設置專責單位統一處理,改善政策發散、效率不彰現況。衛福部雖承諾研議,但至今仍無具體方向。

「人工生殖法」修法時朝野共識,除開放同性配偶、單身女性使用人工生殖技術生育,也納入代理孕母條文,讓想生卻不能生育者得到解套。衛福部卻因執政黨立委內部有雜音,政策一夕變調,代理孕母與人工生法脫鉤處理,是否另訂專法,官方只說會研議,恐遙遙無期。

部分年輕夫妻因疾病治療影響生育,地方政府出手提供家長「醫療性凍卵」補助,衛福部國健署雖承諾研議全國性醫療性凍卵、凍精方案,但補助癌別僅限女性乳癌、男性攝護腺癌患者,且計劃同樣「卡在行政院」,給不出具體上路時間表。

生育政策是攸關國家發展的重要民生政策,衛福部及行政院都不該再擔心政治效應而瞻前顧後,應拿出魄力推進政策進度,否則臺灣只會一再迎來「生不如死」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