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司法脆弱的警鐘 誰造成?
民衆黨前主席柯文哲、桃園市前市長鄭文燦昨天都因官司開庭狠嗆檢察官,柯案審判長驚吐「臺灣司法很脆弱」。去年五二○總統賴清德上臺後,從柯文哲、鄭文燦再到大罷免,查辦政治人物多如牛毛,「政治辦案」卻早成檢調頂上招牌,臺灣司法脆弱不在於柯的過度反應,更像是敲響司法已淪政治工具的警鐘。
首先,柯文哲案的偵查迅速且與媒體聯動高密度,北檢不僅依媒體報導迅速分案偵辦,從搜索到羈押禁見期間,案情不但透過特定媒體外泄、帶風向,法院一改往日審慎,反覆提升保金、加上禁見等措施,羈押近一年,還在討論圖利罪法源依據,讓不少法律人都感嘆:這是什麼法治國家。
相較之下,鄭文燦案雖早在二○一七年就遭檢舉,檢調監聽、跟搜都有相當證據,卻數度遭檢方簽結,直到去年才啓動偵查,但從羈押、起訴、交保,檢調嚴格遵守偵查不公開,即使業者送五百萬現金進市長官邸、鄭文燦得知遭監聽後退款,都在起訴證據中,但檢方從啓動偵辦到起訴都採取低調態度,反映出司法辦案節奏的選擇性。
司法的標誌是天秤,但這一年天秤卻已明顯傾斜,「政治辦案」成檢調頂上招牌,殘害司法審判的威信。
司法是守護法治的最後防線,而非政治手段,其核心是公正與程序正義;司法院每年針對法官信任度做調查,屢屢宣稱民衆對於法官信任度仍逾五成,然而,柯案審判長一句「臺灣司法很脆弱」,凸顯在近一年幾件政治大案前,司法官也深深感受到,民衆對司法的信心早已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