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賴清德雜質說…獨霸心態 令人不寒而慄

賴清德總統啓動「團結國家十講」,24日到桃園市客家青年會進行第二講「團結」,提出「打掉雜質說」。 記者季相儒/攝影

賴清德總統啓動「團結國家十講」,前晚第二講語出驚人,說要透過選舉罷免「打掉雜質」。其實賴總統六年前競選副總統時,也用過同樣詞彙,指要用選票「打掉一中雜質」,透露賴清德不容異己的強人心態,根深蒂固已久。

中選會上週宣佈首波廿四位罷免藍委名單後,賴總統隔天火速公佈,將以「團結」爲名展開十場宣講。但第一場宣講就大上歷史課,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臺灣一天,也從未擁有臺灣」,不只與團結國人八竿子打不着,還無端挑起兩岸矛盾。

賴總統第一講內容以空洞收場,第二講則脫口說出「要透過一次次選舉罷免打掉雜質」,不只露餡讓人聯想到大罷免,「雜質」一說更令人質疑,是指另外六成民意?還是這次可能投不同意罷免的民衆?

臺灣民主可貴之處,就在於能包容異己,豈有雜不雜質之分?賴總統此番失言風波,總統府澄清,賴總統在二○一九年赴美演講時便以「鑄劍」講述國家團結,盼各界勿太多聯想。但二○一九年賴清德競選副總統時,也曾用過「打掉一中雜質」一詞,國家領導人心中反覆出現「雜質」思維,可能用以影射不同意見者,着實令人不寒而慄。

臺灣去年才完成總統及國會改選,賴總統就想靠大罷免重新洗牌國會席次,已有違民主常理,現在還以總統高度打着「團結」名號,鋪陳抗中保臺牌以衝刺大罷免。賴清德恐怕纔要捫心自問,自己想要「一黨獨霸」之心,是否纔是造成臺灣不團結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