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國軍人力不足 隱患變危機

波波漫畫

賴清德總統宣示明年國防支出要達GDP百分之三以上,國防部預算編列九四九五億元,雖然其中循「北約模式」納入退輔會以及海巡相關的金額超過一三○○億,但國防部本身仍超過六千九百億元,加上「國安韌性特別預算」中,也涵蓋一千多億元,要打造「臺灣之盾」等一系列對外軍購的另一筆「韌性特別預算」,預計將編列一點三兆元。

賴政府大幅提高國防預算,雖然有來自於川普政府的壓力,但關鍵還是要應對中共軍事威脅;只不過,未來幾年將投下的國防支出,將是「天文數字」,對我國的財政自然也是沉重的負擔。

然而,民進黨執政,提升軍費、採購先進武器裝備的同時,國軍人力不足,已從過去的「隱憂」,變成立即的「危機」。立法院預算中心直指,過去四年幾乎每四個入營的志願役士兵中,就有一人寧可賠錢也要提前退伍。

國防部長顧立雄喊出「科技取代人力、火力取代兵力」,試圖從提升科技和武器之中找解藥,然而,軍隊主體依舊是人,高科技的武器裝備更需要足額且訓練精良的人力操作,在投資高額軍事預算之際,仍須面對「人力從哪來」的現實。

國軍「搶退潮」實際上是另一種「用腳投票」。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原本就不睦,賴總統又將對岸定位爲境外敵對勢力,更讓兩岸情勢雪上加霜;雖說許多人念軍校、從軍是爲了保家衛國,但同時也是追求穩定的工作,如今恐因隨時要「上戰場」,軍人及家屬的憂心自然可想而知。

國防人力斷層是各國都無可避免的問題,臺灣位處地緣政治的前緣,面對強鄰中國大陸更如履薄冰,就算「實力才能帶來真和平」,但戰爭與和平取決於人,賴總統作爲國家領導者,與其囿於「抗中」意識形態,更應該審時度勢,務實思考如何真正確保兩岸和平;否則三軍統帥再如何打造國軍「形象工程」,也難以消弭國人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