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非典外交 給臺灣安全加分?減分?

副總統蕭美琴日前在布魯塞爾歐洲議會的IPAC活動上發表演講。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帶起的保護主義席捲全球,全世界主要國家都在避險,臺灣希望打開受到傳統外交長期被壓抑的國際局面;副總統蕭美琴突然現身歐洲議會發表演說,前總統蔡英文卸下公職後轉身出席國際會議,企盼提升臺灣在國際能見度,種種非典型做法,是臺灣面對外交困境不得不然。

當臺積電的晶片及相關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受到全球矚目,順勢打開臺灣與各國交往的門路,過去幾十年推不動的往來在這幾年間「起風了」。而臺灣能買的最佳保險就是與各國都有利益綁定,「臺灣有事就是全球有事」,華府一度將臺海是全球最重要水道的說法,從單純的商業利益推演到安全層面,用的正是類似邏輯。

當蕭美琴和蔡英文前後腳踏出國門拚外交,民進黨和外交圈從上到下的歡欣鼓舞,認爲長期且辛苦的外交經營結出果實固然可賀,但從此刻開始,北京在外交領域對臺灣的壓力只增不減,這都是無法迴避的風險。

福兮禍之所倚。臺灣的外交空間隨着國際政治局勢浮動,各國與臺灣的往來,有其實際利益需求,我方找到切入點之後,還必須能站穩腳跟,要乘風還要能破浪,才能真正累積實質關係。

臺灣想要跟各國發展正常化的關係,始終繞不開兩岸關係,只有臺海局勢足夠穩定,臺灣實力足夠不可或缺,纔有機會行穩致遠。

今年起不斷有外交突破的消息傳出,但到目前爲止,賴總統的外交路線還沒有完全明朗,是務實還是務虛?會給臺灣安全帶來加分還是減分?煙花落盡後,人民終會看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