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別再讓斑馬線變死亡線

臺北市發生公車撞行人的死亡車禍,讓「行人地獄」話題再度受到討論。圖爲示意圖,與當事新聞無關。記者林伯東/攝影

醫師周佳正昨在臺北市蛋黃區的斑馬線上被公車撞死,這起悲劇讓臺灣及臺北更難擺脫「@@@行人地獄@@@」污名,何況還發生在精華市區路段博愛特區,也再次凸顯工程面、制度面不改進,「斑馬線變死亡線」的危機永遠存在,也是文明社會無法承受的恥辱。

這次的事故,公車駕駛習慣不佳固然是主因,路口設計的工程面缺失也難辭其咎;昨天這個三叉路口,平時車流就大,路幅也寬,官方指斑馬線行人綠燈秒數有六十九秒,等於一步一秒「足夠通行」,但似忽略老人及行動不便者的慢速步行實況。

另如這麼長距離的斑馬線,理應考慮設置行人庇護島,預防行人在秒數內走不到對面的人行區,現況卻付之闕如;若有退縮式斑馬線設計,公車駕駛在左轉時,便有機會保持正面視野,及早且清楚掌握斑馬線上有無人車,但因沒有退縮,也沒給駕駛這點餘裕。

北市每年積極改善逾四十處路口,但本案發生地點並未列行人高風險路口,顯示評估機制仍有不足,北市交通局長謝銘鴻也認爲有優化空間,顯見這路口盤點來得太晚。

防止悲劇重演的關鍵更在官方如何建立制度,驅動公車業者落實駕駛的停讓文化。肇事之後的扣點、懲處最簡單也最廉價,但對死者於事無補。

以雙北爲例,逾六百條公車路線是公車業者的生財管道,目前雖有公車評鑑制度對公車違規、肇事扣點,甚至調整補助與營運路線,但礙於駕駛人力荒、乘客搭車需求等考量,評鑑難顯現落實稽覈力道,只要不出人命,扣點恐徒具形式。但在安全面前,這些都不該是理由,從業者跟臺北市交通局,都責無旁貸,否則就枉爲首善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