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幕後/大法官人事案 在野力阻憲法法庭工具化
在明天罷免投票之前,立法院今天將進行大法官人事同意權投票。多數國民黨立委認爲在反罷免氣勢上,不擔心被扣上「爲封殺而封殺」的帽子,更無法接受憲法法庭恢復運作,導致這屆立院通過的法案,再有被宣告違憲的風險,一定要做出表態。
在中選會宣佈七月廿六日舉行罷免投票之前,國民黨團就設定今天要處理大法官人事,在中選會宣佈罷免投票日之後,黨團內部一度有聲音傳出,擔心若罷免投票前再次大幅度封殺大法官人事,會被綠營操作成「爲封殺而封殺」,不利廿六日的投票。
只不過,賴清德總統「團結十講」出現反效果,南臺灣風災後政府處置也備受批評,社會對賴政府不滿的氛圍及情勢反轉,讓藍營反惡罷的信心大爲提升,許多藍委認爲,該嚴審就嚴審,不需要擔心綠營抹黑,何況比起大法官被提名人對死刑的態度,藍委更應該在大法官人事案上做出明確表態。
大法官應超然獨立不分黨派,更要有對抗當權者的勇氣,不屈服於當權者,但憲法法庭先前做出「有條件死刑合憲」的解釋,達「實質廢死」,與多數民意相違背;對於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國會改革法案,憲法法庭宣判幾乎全部違憲,已淪爲政治工具,也讓後續的大法官人事案遭遇重重困難。
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就表示,以現任八位「綠油油」大法官來看,不曾做過違反執政者意志的憲法判決,對於國會不利也不尊重,若再通過兩個人選的話,憲法法庭就可運作。
這項說法反映出目前多數藍委的思維,黨團內雖然有放行一、兩位大官的聲音,但有更多藍委認爲,這一次大法官名單中沒有特別亮眼的被提名人,沒必要「爲過而過」,還是應該全面封殺,才能避免大法官和憲法法庭「工具化」,只爲當權服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