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宗給賴清德的一面鏡子

(圖/美聯社)

在全球秩序動亂、價值對立加劇的當下,天主教會迎來了一位別具意義的新領袖,教宗良十四世。這位來自美國芝加哥的首位美國籍教宗,不僅承繼了教會的傳統,也展現出與時俱進的改革意志。他的上任,無疑爲世界政教領袖提供了一面鏡子。對正在面對兩岸緊張、內部對立與執政挑戰的總統賴清德而言,教宗良十四世的行事風格與信念,或許能提供值得深思的啓發。

教宗良十四世以「和平與你們同在」作爲上任開場語,不僅是宗教儀式的定調,也是一種政治態度的表達。在全球衝突與分裂加劇的情勢中,他選擇強調和平、對話與共同命運。這與賴清德政府當前對中強硬、對內高度對立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當賴政府強調抗中保臺與逢中必反時,教宗選擇的是透過內在靈性與外在行動的結合,尋求社會的和解與制度的調整,提醒我們一位領袖的語言與姿態,往往決定了整體社會的氛圍,是走向集體焦慮,還是走向集體修復。

教宗良十四世強調「以愛爲本的社羣倫理」,主張人與人之間應共享資源、彼此扶持。他不將清貧視爲美德本身,而強調公義與制度公平。這樣的治理哲學,也許正好對賴清德執政下所呈現的政治凌厲與社會焦慮提供一種反省。當賴總統推動罷免在野立委、擴大對內控制手段,讓臺灣陷入民主內戰般的氣氛時,教宗良十四世提醒我們,制度的正當性,必須根基於社羣的共同信任,而不是權力的單方主張。

良十四世雖堅守傳統教義(如反對墮胎與男性限定的教會聖職),但在面對現代議題上也展現高度的「漸進式改革思維」。例如他支持同性伴侶祝福儀式,承接前教宗方濟各的共議制路線,強調教會不只是教宗說了算,而是要聆聽全球各地信徒、主教的意見,集體辨識方向。這種治理哲學,無疑值得賴清德政府深思。在高度多元的臺灣社會中,領導人更應強化制度的包容與對話,而非操弄對立,壓制異議。

教宗良十四世在面對右翼攻擊時,展現的並不是對抗,而是沉穩。當美國右翼媒體將他批評爲馬克思主義教宗、全球主義者時,他未選擇高調反擊,而是以堅定立場、持續行動迴應,贏得更多溫和派與年輕族羣的支持。這種不以敵我劃界、而以價值與信念貫穿的領導風格,或許能幫助賴清德思考另一種可能。執政不必透過製造敵人來鞏固內部,而可以透過強化價值來贏得共識。

教宗良十四世的作風、思想與態度,對當前全球各地的政治領袖,尤其是正在分裂社會與矛盾地緣中前行的總統賴清德,皆是一面深刻的鏡子。賴清德或許可以從羅馬那座聖伯多祿大殿的新身影中,看到一位領袖該有的樣貌。(作者爲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