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給深層政府的投名狀
(圖/外交部提供)
「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年會30日在臺北舉行,賴清德總統受邀出席並致詞,副總統蕭美琴接見訪問團並在IPAC國際記者會演說。對比賴蕭談話的異同點,不僅可看出高層對外路線的微妙差別,也能看到賴總統急於打消「疑賴論」的心態。
賴清德在IPAC大會演講有三個看點:一,完全迴避主權、獨立、互不隸屬、四個堅持等論述,雖仍以「中國」稱呼對岸,但絕口不提「臺灣國家定位」。二,強調對岸威權擴張、國際民主陣線等意識形態概念,但重申520演說中有關兩岸交流的善意。三,出人意料地着墨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並特別點名感謝美國政府。
上述三個重點,每一點都意味深長。首先,賴清德避開主權、獨立、國家等臺灣定位概念,套用他自己的話是:服從一中政策「不得不然」,這從另一個面向印證了美方對賴520演說「後知後覺」出現疑慮的傳言。其次,賴在大談中國威權脅迫之餘,釋出兩岸交流的橄欖枝,說明不願被扣上「麻煩製造者」帽子,試圖抵消出席IPAC對兩岸關係的衝擊。
不過,若對比蕭美琴的談話,最大區別在於,蕭始終以「北京」稱呼對岸,而非「中國」。從這個角度看,蕭確實比賴更謹守一中政策。但反過來,賴在IPAC大會致辭中只提他本人建構的「四大支柱」,而略過蔡英文時代的「四個堅持」,是否有順勢卸下「互不隸屬」的政治包袱?值得觀察。
當然,賴蕭同時向一中政策低頭,絕非是接受一中原則,而是表達臺灣不會違反「美國的一中政策」。深受美方信任的蕭不存在表忠的問題,賴言辭與態度的轉變纔是重點。
尤其是賴清德在國會議員雲集的場合,突然「感謝美國政府」,未免有些突兀,這裡面有兩層涵義:其一,賴清德似乎深知,IPAC雖是國際議會聯盟,但實質受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資助,說明該組織的運作資源掌握在美國政府手中。而這裡的美國政府,絕非指表面的民主黨或共和黨執政團隊,而是川普口中的「深層政府」(Deep State)。
其二,賴清德此時拋出2758號決議問題,恰是在呼應現階段「深層政府」的對臺策略。要知道,自從2008年入聯、返聯公投以3成投票率鎩羽之後,入聯議題在臺灣幾乎被鎖進冰櫃。同時,無論拜登還是川普,對2758號決議的問題也不感興趣。既然如此,賴清德要炒這碗冷飯想必是因爲該議題近年來變成美方「深層政府」的興趣所在。
顯見,賴清德的IPAC演說,志不在對內動員,亦不在向對岸喊話,而是對「深層政府」遞出投名狀。(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