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稱兩岸一家人可對話 學者:北京對臺政策一錘定音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曾偉峰分析,這篇文章等同中共中央臺辦的正式發聲,具有「一錘定音」的政治意涵,意味北京正從定義「臺灣問題」起步,進入推動統一進程的新階段。(歐新社)
臺灣光復80週年紀念日過後、「川習會」即將會晤之際,新華社發出署名「鍾臺文」的長文,引發外界關注。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曾偉峰分析,這篇文章等同中共中央臺辦的正式發聲,具有「一錘定音」的政治意涵,意味北京正從定義「臺灣問題」起步,進入推動統一進程的新階段。
新華社這篇2,500餘字的署名「鍾臺文」題爲《臺灣問題的由來和性質》的文張,內容包括「歷史不容篡改,臺灣屬於中國地位已定」、「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從未改變」、「臺灣問題必然要由中國人自己解決」等四大部分,並指出只要不分裂國家、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一家人,雙方即可坐下來對話,化解矛盾、累積互信,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翻開新的一頁,凝聚統一共識。
對此,曾偉峰向本報分析指,署名「鍾臺文」的文章應爲中共中央臺辦所撰,等同黨中央對臺立場的正式表述,象徵北京對臺政策進入新階段。他指,中共先前提出的《黨解決臺灣問題總體方略》爲官方方針,此篇文章可視爲延伸,目的是重新定義「臺灣問題」。他稱,「這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文件」,是「解決臺灣問題進程的第一步」。
對發佈時機,曾偉峰分析,若與將登場的川習會有關,意在提醒美方「不要越線」,但更大程度上與近期中共政策步調一致。今年來,中共以「組合拳」方式在外交、法律與宣傳層面同時推進,包括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在國際場合強調「真正的臺海現況」是「臺灣是中國一部分」,並援引聯合國2758號決議強化法理主張;同時,舉辦臺灣光復節活動,並將其納入法定紀念日。他指,「從外交到內政再到兩岸,這是中共在打組合拳,把臺灣問題的詮釋權(歷史與法理)牢牢抓在手上。」
針對文章內容,曾偉峰認爲,文章語氣偏「軟性」,未提「不放棄非和平手段」等強硬措辭,而是強調「只要認同兩岸同屬中國人,就可以坐下來溝通」,一方面向臺灣釋出對話訊號;另方面向美國劃定底線,「文章明確指出,臺灣問題是兩岸間的問題,美國不應介入,同時對臺與美國各自傳遞訊息」。
曾偉峰說,新華社這篇文章與王滬寧、王毅等近期表態呼應,均圍繞「一箇中國」與「民族復興」框架,文章再次提到「統一是民族復興的題中之義,意味着在實現民族復興前一定要完成統一」。
另,談及中共推進統一進程,曾偉峰提出「階段論」:第一階段是明確臺灣問題,定義爲「歷史問題、不是主權問題」,與王毅所稱的「真正的臺海現況」相呼應,目的抓住歷史詮釋權;接着兩岸談如何處理臺灣問題;之後則是「爲統一做準備」。他總結,「這篇文章就是中央把事情定調,後續按表操課,可談就談,不能談就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