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緬甸一條街 南洋美味解鄉愁
走入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映入眼簾的就是騎樓坐滿喝奶茶、吃魚湯麪的緬僑。(高鈞麟攝)
喝奶茶對緬甸人是重要的常民文化,奶茶店則是緬甸非常重要的社交場合,如同現代臺灣的咖啡店。(高鈞麟攝)
新北市中和區南勢角華新街1960年起聚集許多從緬甸移民來臺的華僑,爲了一解鄉愁,緬僑開了專賣家鄉風味的小吃店,成爲當地特有景觀。(高鈞麟攝)
華新街小吃店的招牌及菜單,全是緬文夾雜着中文。(高鈞麟攝)
新北市中和區長楊薏霖。(翻攝中和區公所網站/高鈞麟新北傳真)
動員令─新北市中和區
新北市中和區南勢角華新街1960年起聚集許多從緬甸移民來臺的華僑,逐漸形成緬僑在臺灣最大的居住地。爲一解鄉愁,緬僑紛紛開起專賣家鄉風味的小吃店,街道兩旁店家招牌中文、緬甸文並列,成爲特有景觀。新住民楊萬利透過刊物、Podcast、社羣及街區導覽,作爲臺緬居民溝通橋樑,「對街區而言是文化紀錄,對外則是推廣,讓大家認識華新街。」
全臺逾4萬緬僑 在此落腳
「全臺約4萬多緬甸華僑住在這裡,因此華新街又稱緬甸街。」中華民國緬甸歸僑協會理事長李沛說,上世紀60年代,緬甸實施國有化及排華政策,緬甸華人紛紛出逃,許多人飄洋過海來到異鄉,落腳華新街。當時這裡工廠林立、房租低廉,緬僑選擇留下工作並定居在此。
隨着緬僑聚集,有人開起緬甸風味小吃店,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李沛說,爲嚐到家鄉味,散居臺灣各地的緬僑都來到華新街,不但可解饞、互訴鄉愁慰藉思鄉心情,有時還能互相介紹工作。
同爲緬僑的新北市中和華新街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標材回憶,華新街早年只有寥寥數家緬甸小吃店,如今整條街超過70間南洋料理店家,「連華新街上4間診所也全是緬僑或緬僑二代所開。」
10歲跟着父母從緬甸來臺「依親」的楊萬利說,當年緬僑隻身來臺或工作或讀書,取得居留證、工作證後,再與臺灣人結婚取得身分證,留在緬甸的家人便來依親,逐漸開枝散葉,「這就是華新街緬僑愈來愈多原因」。
喝奶茶啖魚湯麪 悠閒日常
走入華新街,映入眼簾的就是騎樓坐滿喝奶茶、吃魚湯麪的緬僑,用流利緬甸語或雲南話交談,店家招牌及菜單全是緬文夾雜中文,小吃店裡供應滇緬料理,每個人步調與節奏緩慢,看似非常悠閒。上午10點左右,南傳佛教僧侶沿街託鉢,居民爭相佈施,楊萬利形容「這是緬甸的日常」。
楊萬利說,喝奶茶是緬甸人重要常民文化,奶茶店更是緬甸非常重要的社交場合,如同現代臺灣的咖啡店。由於文化差異及語言隔閡,許多臺灣人無法理解而投以異樣眼光,卻又十分好奇,還以爲奶茶店是移工聚集的地方。
「在華新街長大的我,有責任讓臺灣人瞭解華新街。」楊萬利以在地人視角發行中緬雙語地方刊物、錄製Podcast、經營社羣媒體及街區導覽,帶大家認識華新街街區,「偏見和歧視源自臺灣人對緬甸街的不理解與缺乏認識管道,如果有機會解說、說明,我很樂意分享。」
體驗新文化 從吃美食出發
楊萬利以「美食」爲起手式,主要聚焦「飲食、文化、體驗」3核心,藉由分享緬甸料理、奶茶、香料等飲食,並報導緬僑移民故事,結合當地學校舉辦種子導覽員培訓、街區導覽,實際帶臺灣羣衆走入街區,「告訴他們香料的味道、奶茶的口感,以及我們從哪裡來。」透過五感,體驗緬甸文化,因爲吃美食是最容易接觸新文化的管道。
「金孔雀緬式小吃店」老闆古長壽表示,街區導覽確實帶來不少外地客源,更讓他們瞭解緬甸小吃真實內涵。李沛也說,每年透過緬甸2大節慶潑水節、點燈節儀式,結合在地特色,廣爲宣傳華新街美食及推廣東南亞文化。
此外,楊萬利曾多次舉辦「家宴」,把主廚的生命故事詳盡告訴街頭巷尾。她說,過去大家生活在同個街區,可惜彼此互不瞭解,「我做的就是提供橋樑」,不僅促進臺灣人對華新街的認識,也讓緬甸華人重新認識自己。她認爲,這對街區而言是文化紀錄,對外則是推廣,畢竟已在臺灣落地生根,可讓下一代知道歷史。
關於華新街的未來,楊萬利描繪,緬僑長輩們長年來不得已習慣接受異樣眼光默默生活,希望以後當臺灣人來到這裡,可以知道緬甸人爲何喝奶茶,在互相理解下,大家能自在地做自己。
動員令─新北市中和區
●人口:40萬5,646人(2025年2月底)
●土地面積:20.1440平方公里
●古地名:中坑莊、漳和莊
●中和區長楊薏霖的一句話:
中和以安、居、樂、業爲目標,爲中和打造爲友好宜居的城市。市府與公所服務團隊齊心推動區內建設、社福關懷、多元文化等區政業務,讓中和區民都能在中和在地就業、在地就學。
●代表人物:韓國瑜(立法院長)、楊三郎(作曲家)、劉福助(資深藝人)、陳玉慧(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