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下一代不接班 道地家鄉味漸失
3歲來臺的「金孔雀緬式小吃店」二代老闆古長壽(右),心疼長輩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因此義無反顧接班。(高鈞麟攝)
中和華新街上的小吃店清一色是南洋口味,多數店家陳設風格「簡約質樸」,不靠裝潢取勝,而以傳統道地家鄉味吸引老鄉「解饞」。隨着歲月流逝,上一代胼手胝足辛苦打下的江山,正面臨下一代不願接手的窘境,已成爲不少業者亟待解決的難題。
華新街聚集許多從雲南退駐到緬、泰的軍隊後裔,以及因經濟考量移民來臺的緬甸華僑,飲食上傳承雲南及緬甸烹調手法,口味特別道地,魚湯麪、粑粑絲(粉條)、椰汁雞、香辣河粉、豌豆炸餅等料理都是臺灣其他地方不易嚐到的美味。
在地文化工作者、新二代楊萬利說,早期所有小吃店菜單隻有緬文,通常只賣給同鄉,後來改成中文、緬文並列,臺灣人纔會消費,但料理仍保持傳統味道。華新街店家幾乎全是家族式經營模式,隨第一代緬僑逐漸凋零,部分二、三代寧願到公司上班,不願接手或幫忙家裡生意。
專賣印度烤餅的「清真雲南小吃」二代白玉龍從緬甸來臺後,便留在岳父店裡幫忙,一晃眼就是20多年,3位子女假日時會來店裡「打下手」;次子白嘉雲說,目前仍以升學爲主,沒考上理想大學纔會接手生意。
3歲就來臺的「金孔雀緬式小吃店」二代老闆古長壽說,從小看着長輩凌晨起牀備料,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非常心疼她們」,自己只能義無反顧「接班」;過去這裡店家不多、客人很多,如今是店家變多,客源分散後生意愈來愈難做。至於是否讓下一代「再接班」,古長壽坦言,「這一行太辛苦了,暫時沒打算。」
不過也有第二代主動加入餐飲行列,原從事印刷業的緬僑劉清輝說,兒子大學畢業後在電子公司上班,後來想創業,爲幫兒子圓夢,便傳授兒子、媳婦煮奶茶、做甩餅手藝,出資開了「沅保奶茶店」。
楊萬利說,擔心製作緬甸料理的手藝「後繼無人」,鄉親再也吃不到道地小吃,多數店家只能將技藝傳給老員工,或讓遠在緬甸的親戚來臺接手,「這都是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