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首場國常會部署提振消費,大力支持居民增收
提振消費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重心。國務院總理李強2月10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提振消費有關工作。會議指出,提振消費是擴大內需、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重中之重。要切實轉變觀念,把提振消費擺到更加突出位置。
國常會圍繞大力支持居民增收、促進服務消費提質惠民、推動大宗消費更新升級、支持新型消費加快發展、實施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等多個方面作出了具體部署。
多位專家分析,國常會的舉措既聚焦短期熱點激活市場,又通過居民增收、優化消費環境等長效機制夯實基礎,構建起完善的促消費政策體系。隨着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各類消費促進活動有序開展,一季度消費市場總體將繼續呈現平穩增長態勢。
促進居民增收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25年的九大重點任務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羣衆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其中國內需求不足成爲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矛盾之一。
中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節假期國內消費市場火爆,讓各方對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滿懷期待。農曆新年首場國務院常務會議聚焦研究提振消費有關工作,具有現實意義。
在提振消費的具體舉措中,會議把大力支持居民增收放在了首位,提出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提升消費能力。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從長期看,消費取決於三個方面因素:消費能力、消費意願和供給對需求的適配性。提高消費要解決居民消費能力的問題,要提高收入。加大對特定羣體的補助和支持,以提高其抗風險能力並提振消費,包括對失業大學生的補助、對農村老人羣體的補貼、對於二孩以上家庭的特定補貼等。全民的普發不現實,發放的羣體、發放的方式更爲重要。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也認爲,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提振消費必須先改善收入。從收入的來源來看,改善工資性收入,需要從促進就業入手,繼續做好穩就業工作,特別是青年人等重點羣體的就業;改善財產性收入,需要穩住樓市股市,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以充分發揮其財富效應;改善經營性收入,需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規範涉企執法行爲。
近期密集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多個省份都提及今年將推動中低收入羣體增收減負,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比如,北京將推動中低收入羣體增收,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廣東、廣西、山西等地都提到,推動中低收入羣體增收減負;廣西在此基礎上還明確要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深挖消費潛力
國常會明確,要聚焦牽動性強、增長空間大的消費領域,深挖消費潛力。促進服務消費提質惠民,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供給,支持便民服務消費,擴大文體旅遊消費,推動冰雪消費,發展入境消費。
銀髮經濟、冰雪消費等成爲當前激發消費潛力的重要領域。2月11日,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國鐵集團等九單位印發《關於增開銀髮旅遊列車促進服務消費發展的行動計劃》提出,到2027年,構建覆蓋全國、線路多樣、主題豐富、服務全面的銀髮旅遊列車產品體系,銀髮旅遊列車服務標準體系基本建立,形成一批主題旅遊列車品牌,銀髮旅遊列車開行數量、旅客運輸量較2024年實現較大幅度增長。
業內專家認爲,當前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老年人逐步成爲消費的主力軍之一。在此背景下,把握銀髮羣體消費行爲的種種特點,並有的放矢地加以佈局顯得極爲必要,不僅是相關產業端的機遇,更是促消費的關鍵抓手。
亞冬會的召開更加激發了冰雪消費的熱潮。春節期間,借舉辦亞冬會契機,體育總局進一步釋放冰雪消費潛力,豐富賽事活動、打造消費場景,推出惠民措施。各地也積極響應,吉林發放1億元冰雪消費券,北京發放不少於3萬張快樂冰雪季冰雪消費券,廣東等地區也聯合滑雪場等共同推出雪票打折、滑雪公益活動等舉措。
近年來,伴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智能技術的應用,擴大智能消費、拓展“人工智能+消費”應用場景,也成爲挖掘消費潛力、多元拓展市場新活力的重要方向。
國常會指出,強化消費品牌引領,支持新型消費加快發展,促進“人工智能+消費”、健康消費等,持續打造消費新產品新場景新熱點。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鵬表示,作爲一種新型消費模式,智能消費依託於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藉助深度數據分析與用戶精準畫像,爲消費者帶來更爲便捷、個性化的消費體驗與服務選擇。其應用領域較爲廣泛,包括智能家居、可穿戴技術產品、互聯網醫療服務、智能汽車以及電商平臺等多個領域。
加大以舊換新支持力度
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是今年促消費工作的重要抓手。近日,中央財政已預下達20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首批資金810億元。加力支持汽車、家電、家裝和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手機等數碼產品的購新補貼實施細則陸續印發。
國常會指出,推動大宗消費更新升級,加大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力度,更好滿足住房消費需求,延伸汽車消費鏈條。
國家發展改革委公佈的數據顯示,春節期間(2025年1月28日~2月4日),全國消費品以舊換新活動火熱開展,汽車、家電家居、手機等數碼產品等以舊換新銷售量達到860萬臺(套)、銷售額超過310億元,家電、手機銷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長約166%、182%,手機等數碼產品成爲今年春節“新年貨”,消費市場活力有效提升。
今年以舊換新的地方版方案也在密集落地。河北省提出,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促進汽車、家電、住房等大宗消費。浙江省明確,持續推進汽車、手機、家電家居、電動自行車等消費品以舊換新和醫療設備、電梯等設備更新,優化政策設計、補貼程序、兌付方式,擴大政策受益面。江蘇省也將加力擴圍落實“兩新”政策、優化補貼方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表示,購新補貼政策的實施將有助於優化市場環境,提升市場效率,爲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實惠的選擇。在這些方案裡,補貼的商品內容、覆蓋面、細化程度上都有明顯提升,下一步把更多增長潛力更好、迭代週期更快、帶動效應更強的品類納入進來,有利於形成輪動效應。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蘆哲撰文分析,近幾年中國消費偏弱的原因之一是商品消費發展較快,服務消費沒有完全恢復,制約了消費復甦。消費補貼需要從補貼商品轉向補貼服務,以實現消費的穩定增長。
蘆哲表示,考慮到耐用消費品的需求透支問題,可能需要儘快推出服務消費補貼作爲國內消費增長的支撐。目前部分財政壓力較小的地區有地方性的服務消費補貼,如地區餐飲券和電影券等,但這類補貼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地區不平衡,東部發達地區有餘力提供補貼,中西部財政壓力較大的地區缺乏足夠的補貼資金。二是地方補貼覆蓋面不廣,往往只有部分人能夠搶到,對於整體消費的拉動作用相對有限。考慮到2025年下半年或者2026年可能會出現的耐用消費品需求透支問題,需要儘快出臺服務消費的“國補”政策,實現消費的穩定增長。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日前表示,我國消費市場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回升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隨着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各類消費促進活動有序開展,一季度消費市場總體將繼續呈現平穩增長態勢。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研報指出,2025年,宏觀政策將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全年提振消費將從多個領域展開,包括加力擴圍實施“兩新”、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持續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實施提振消費的專項行動以及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建設。預計202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5%,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率有望升至6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