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飲飄出西北味

甘肅蘭州,濃烈夏日。奔騰煙火氣中,一杯杯浮着燕麥粒、散發着奶香與酒釀香的“甜醅子奶茶”抓住了食客的味蕾,也成了“西北遊”打卡美食之一。這種極具西北風味的限定飲品,在蘭州悄然走紅。

甜醅子、漿水、苦水玫瑰、灰豆子、軟兒梨……甚至道地中藥材,這些深植於西北土地與飲食記憶的獨特物產,正被一羣新茶飲人“翻譯”成現代飲品,從地方小吃蝶變爲年銷數百萬杯的“爆款”,更成爲觀察區域特色產業、感受城市文化、擁抱新消費的生動樣本。

地方風物入茶

蘭州方言“煩事先放哈”,“放哈”意爲“放下”,正是這家本土奶茶店的名字。

“放哈”茶飲品牌門店的展板上,生動演繹了一粒燕麥變身甜醅子奶茶的全過程:將燕麥清洗去皮、蒸煮、發酵後加入奶茶,一杯甜醅子奶茶便誕生了。如今,甜醅子奶茶已是蘭州各茶飲店、小吃店、夜市不可或缺的茶飲。

“放哈”茶飲研發負責人李強至今還記得2010年的冷清,一天賣出十幾杯,心裡直打鼓。“‘甜醅子’是刻在蘭州人骨子裡的味道,但傳統吃法就是沖水。”李強回憶當初的嘗試,“加進奶茶?很多人覺得‘胡鬧’。”調試過程充滿挫折:茶澀、味怪、比例難調。

在質疑聲中堅持了半個月後,李強最終以茉莉花茶底與牛奶融合,找到了口味的平衡點。

誰曾想這源於一次“甜醅子加進奶茶試試”的突發奇想,竟在半年後點燃了排隊熱潮,日均銷量飆升至數百杯。

甜醅子自帶蘭州地域情感鏈接,奶茶則是廣爲消費者接受的載體。二者結合,既降低了嘗試門檻,又提供了新鮮體驗。

甜醅子奶茶成功後,李強又接到一個新挑戰:用漿水做飲品。

雖然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但李強還是犯了難。漿水是蔬菜經發酵後變成的富含益生菌的調味品,可飲可食,一般用以調湯、做面,這種當地特色飲品,還常常被網友拿來與北京豆汁類比。

對這個風味獨特、接受度更低的食材,李強既頭疼又興奮。反覆嘗試後,他決定用清爽的檸檬、薄荷中和漿水的酸冽,“檸檬薄荷漿水”閃亮登場。

“檸檬薄荷漿水這個口味是慢熱型的,開始大家可能接受不了這個味道,慢慢熟悉後,喝了還想喝。”李強說,隨後他們又推出了“檸檬黃瓜漿水”,還結合年輕人的輕食喜好,與羽衣甘藍進行了融合。漿水檸檬茶、漿水羽衣甘藍等新品成了高復購率的新寵。

在創新嘗試的過程中,李強團隊確立了核心策略:灰豆、漿水、軟兒梨等西北特色原料佔比保證不低於三分之一。

如今,133家“放哈”門店覆蓋甘肅、陝西、青海、寧夏等地,招牌甜醅子奶茶年銷量超530萬杯。

一杯奶茶拉動了上游原料需求,也讓“可喝的西北風味”有了商業標尺。甜醅子奶茶的成功,像一枚石子投入了西北茶飲的湖面,激盪起西北新茶飲的層層漣漪。

蘭州餐廳與茶攤的特色——傳統蓋碗三泡臺也華麗變身,除了茶底,蘭州苦水玫瑰醬的加入讓玫瑰香味更加濃郁,香水檸檬、爆珠與火龍果的復配,讓這杯茶飲的口味更適合年輕人。

甜醅子、灰豆子、軟兒梨……在蘭州不同茶飲店的茶單上,都會看到這些相同的地方小吃與特產。聚焦西北物產,當地茶飲品牌將“地方風物入茶”“可喝的西北風味”表達得淋漓盡致。

杯中“絲綢之路”

今年23歲的殷晨越,是闖入新茶飲業的年輕人之一。他的“實驗室”裡,蘭州特產苦水玫瑰醬被揉進傳統蓋碗茶“三泡臺”,再大膽混搭香水檸檬與火龍果爆珠。

“傳統三泡臺是‘泡’的,我們要讓它變成年輕人愛‘喝’的。”殷晨越目標明確:用現代飲品語言“翻譯”地方風物,實現傳統資源的商業增值。百合藜麥杏仁凍等產品,正是遵循此道而生。

針對品牌老化與年輕消費羣體斷層,百年藥號“佛慈制藥”也開始跨界,2020年創立了佛慈國際商務有限公司,田亞男團隊被委以中藥“年輕化”重任。

“我們急需一個與年輕人對話的媒介。”經過多方調研考察,田亞男團隊的目光鎖定“藥食同源”茶飲賽道,“慈茶館”應運而生。

“桑葚喜發水靈感源於歸脾湯,卿卿桃花飲融合了四物湯與四君子湯。”研發專員劉宣辰的案頭擺放着多本經典藥典,她解釋說,黃芪、當歸、黨蔘等道地藥材,經過科學配比與口味改良,化身時尚茶飲,中藥智慧找到了現代表達。

老字號以“輕養生”姿態,叩開年輕消費者大門。兩家“慈茶館”在不到一年內積累起會員體系,驗證了“老字號+新消費”模式的初步可行。

走進“放哈”茶飲店,方言標語、敦煌大漠、七彩丹霞等西北地標意象無處不在。更驚豔的在於“景觀飲品化”——七彩丹霞的絢爛、茶卡鹽湖的澄澈都被“裝”進了奶茶杯中。

西北茶飲人深知,產品差異易被模仿,唯有注入文化,才能鑄就不可複製的品牌靈魂。

“我們賣的不僅是飲品,更是‘舌尖上的絲綢之路’體驗。”“放哈”品牌市場總監石亞娟說,他們與蘭州馬拉松聯名的“城市地標杯”,將賽道風景印上杯身,文旅融合的探路之旅也已啓程,新茶飲成了遊客心中的西北“味覺地標”。

“我們做的不只是茶,更是文化載體。”“蘭與茶”聯合創始人張士傑篤信,門店空間、產品細節都是講述西北故事的舞臺。佛慈的“慈茶館”,更是被賦予了“中醫藥文化普及平臺”的重任。

中山鐵橋、黃河母親、黃河水車……西北文化,正成爲這些品牌尋求情感共鳴、提升品牌溢價的核心引擎。

破局風味之困

創新之路沒有盡頭,西北茶飲在經歷快速發展後進入了冷靜期。

剛剛在深圳參加完茶飲研發者大會的殷晨越說,他不僅接觸到了前沿的資訊,還看到了茶飲行業經歷快速增長後面臨的形勢,“飲品文化的積累需要走很長的路,這要求我們深耕物料領域和文化領域,去學習、去創新。”

打小聞着藥香長大的田亞男對中醫藥文化有着深厚感情,她清晰記得當初研究生畢業初入職場做中醫藥國際貿易時,第一次感受到消費者嚴重老齡化時的吃驚:“許多年輕人不知道我們這個品牌,甚至不瞭解中醫藥文化。”

從最早發現這個問題到探路新茶飲,田亞男團隊找到了與年輕人對話的方式,“慈茶館是我們尋找到的與年輕人對話的一個媒介。”田亞男說,但傳承中醫文化、做好新茶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起初探索做中醫藥香囊到袋泡茶,再到中藥提取物飲品,在這個過程中,田亞男與團隊圈粉了不少線上、線下受衆羣體。

“我們想留住這些客戶羣,光憑線下體驗店單純銷售產品無法制造更多品宣話題。”田亞男說,經過反覆考量,“慈茶館”選擇了線上線下兩條線並行的方式。

市場前景光明,但道路卻非坦途。“重口味”市場的調整和教育,被視爲最大痛點。

“消費者習慣了高糖、高香精的奶茶,我們的飲品常被評價‘寡淡’。”田亞男目睹過顧客喝剩下一半的奶茶,聽到過直白的批評,“心裡真難受”。是迎合市場,還是堅守初心?田亞男選擇了後者,因爲他們深知引導健康消費理念道阻且長。

讓田亞男感到欣慰的是,不到一年時間,慈茶館有了“鐵粉”,建立了自己的會員體系,還有一些會員熱情地互動、留言,她也會經常收到一些朋友發送的茶飲需要改進的信息。她坦言,這都源於蘭州人對老字號的認可和情懷,也源於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背靠傳統藥企,是她們創業的底氣,也是面對未來市場的勇氣。

殷晨越同樣面臨着研發者與消費者的“認知差”:“我們着眼‘大健康’趨勢,但本地消費者目前更重‘即時好喝’。平衡特色、健康與當下主流口感,是我們要直面的考題。”

甜醅子與漿水的發酵風味、道地藥材的品質都是重要的標準;保障特色原料穩定供應,也是對標準化、規模化的考驗……西北茶飲人無不例外地希望這些西北茶飲走向全國,但讓更多消費者接受乃至適應甜醅子、漿水的風味,不得不說是更深層次的挑戰。

“我願意,也會在新茶飲這個領域一直探索下去!”殷晨越堅定地說。這又何嘗不是西北新茶飲人共同的心聲呢?(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趙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