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飲老闆:今年的外賣大戰,無人懷念

2025年,對許曉芸來說,是充滿希望的一年。

這一年她32歲,剛辭去保險行業工作,懷揣着在茶飲市場闖出一片天的夢想,押上全部積蓄50萬元加盟某新興奶茶品牌。作爲南京本地人,她把門店選址江北新區商圈,月租金不到3萬元,日均客流目標300杯——這是總部承諾的"保守數據"。

但要在這個年頭,成爲一家知名奶茶品牌加盟商,絕非易事。

窄門餐眼數據顯示,2024年近一年新開奶茶店12.77萬家,關閉超14萬家,淨增門店爲負。奶茶店爲 2025 年倒閉率最高的行業,整體倒閉率達 75%,其中中小品牌佔比顯著。平均生命週期僅1年,中小品牌閉店率高達70%。2025年市場規模雖突破2000億元,增速在兩年內驟降,門店過剩與閉店潮此起彼伏。

起初,許曉芸在衆多品牌中艱難篩選,考量品牌的市場知名度、產品特色、口碑以及加盟政策。選定目標品牌後,便是漫長且嚴格的加盟流程。

資金方面,不僅要準備一筆數額可觀的加盟費,像她加盟的這個品牌,加盟費8萬元,此外還需繳納一定保證金。同時,爲了確保店鋪形象的統一,裝修必須嚴格按照品牌方提供的標準方案進行,這套下來,許曉芸又投入了十幾萬。

到了設備採購環節,從製作奶茶的專業機器,如封口機、製冰機、攪拌機,到店內的冷藏展示櫃等,花費約10萬。而茶葉、牛奶、各類小料到包裝杯、吸管這些原材料,也都必須從總部採購,一些食材用料稟着高標準要求,價格比市場批發貴了不少。

終於,前前後後籌備數月,今年4月份,許曉芸的門店在鞭炮聲中開業。

面積不算大,招聘了兩名員工,外加自己也在店忙活。她每天早早地來到店裡,一邊熟悉流程,一邊仔細檢查食材的新鮮度,監督工作,晚上打烊後,又認真核算當天的收支。

儘管辛苦,但看着自己像模像樣的門店,許曉芸心裡滿是欣慰,"以爲最難的關卡過了",她在賬本上畫了個笑臉,未來充滿了希望。

根本做不完”

對於幾乎所有餐飲老闆來說,4月都是極具特殊意義的一個月,京東下場開始做外賣,許多老闆稱,外賣的好日子要來了。

理由很簡單。

京東外賣主打品質,以往那些沒堂食、髒亂差、幽靈外賣就沒了活路,臭魚爛蝦篩下去,意味着在新的平臺上,商家之間的競爭能夠更加透明和公平。有平臺口碑在,再加上平白無故多了一個新流量出口,佣金又低,何樂而不爲呢?

許曉芸也很開心,剛開店,她就趕上了一個新的風口,平臺補貼力度大,商家不虧錢,頂多少賺些,名氣和客流也很快多了起來。但很快她就發現,對於她這樣的連鎖奶茶品牌加盟商來說,平臺定位對出杯量的影響其實並不算大。

五月份,一場突如其來的外賣大戰,打亂了她的節奏。

京東、美團接連加大力度補貼外賣,淘寶也在主頁一級入口上線了閃購,一時間,人們爲之歡呼雀躍。剛開始,許曉芸看到外賣平臺上訂單量開始增加,心裡也暗自高興,覺得自己的努力有了回報。

可沒過幾天,她就發現事情不對勁了。

平臺上推出各種補貼活動,品牌總部配合價格戰促銷,什麼"滿25減21""滿38減18",甚至還有"0元購"的奶茶,顧客們像是發現了新大陸,開始瘋狂下單。

線下門店直接陷入"爆單"模式,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1點點等品牌部分門店的訂單小票堆滿操作檯。一家位於市中心商場的滬上阿姨店員在小紅書上發帖,4人單日狂做近3000杯。

但這看似熱鬧的訂單背後,卻是一筆越來越難算的賬。

"單子多,補貼的錢也多了,所以並沒有多賺錢。"

一杯原價十幾元的奶茶,顧客實付可能只有一兩元,平臺補貼一部分,剩下的補貼商家自己承擔,還要扣除配送佣金,品牌總部再抽"系統服務費",許曉芸拿出計算器,一遍又一遍地核算成本:

奶茶的原料,從茶葉、牛奶到各種小料,價格一直在漲;店鋪的租金一分不少;員工們爲了應對爆單,加班加點,還得支付額外的加班紅包;而爆單不僅導致了計劃外的原料浪費、加班費,還有許多因送錯單導致的差評賠付。

扣除這些成本,再減去平臺的抽成和配送費,每賣出一杯奶茶,盈利並不樂觀,有時候甚至還得倒貼。當然,她也坦言,訂單量的爆增確實給她的新店帶來了更多的曝光和銷量。

另一邊,原本店裡只安排了幾個員工,按理說工作量還能應付得過來。可現在,從早到晚,大家都忙得腳不沾地。煮珍珠的鍋一直開着,水果切了一盤又一盤,調製奶茶的雪克杯搖得手都酸了。

員工們一邊要快速製作奶茶,一邊還要應對各種訂單備註,加冰、少糖、換小料,稍有差錯,就可能收到差評。

"已經很努力了,每天從早上開門一直忙到晚上關門,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可這樣高強度的工作,我過意不去只能多發些紅包,也沒辦法,賺不到錢,拿什麼加工資呢?"

"希望明早一睜眼就回歸常態。"許曉芸無奈地嘆了口氣。

消失的堂食與膨脹的外賣

距離南京二百多公里的宿遷,是本輪外賣大戰交火最熱的區域。

作爲劉強東的故鄉,"在宿遷,不允許東哥輸"成爲全民共識,商家門口掛滿"宿遷人的胃,京東外賣來守衛"等橫幅。

京東將宿遷視爲戰略標杆城市,投入10億補貼,承擔比其他地區更高比例的補貼成本,吸引大量本地騎手加入。美團調集全國三成地推團隊駐防,淘寶閃購緊急空降百人運營組。

補貼力度之高,導致宿遷用戶能以1-2元價格購買原價20多元的餐品,單量規模暴漲。

對京東而言,宿遷是驗證即時零售模式的橋頭堡,美團將其定義爲"不計成本防守區",淘寶閃購則試圖通過宿遷遏制新玩家崛起,避免重蹈外賣市場被雙寡頭壟斷的覆轍。

"其實今年以前,宿遷本地人都不怎麼點外賣,當地餐飲小吃非常多,基本上都到線下店裡吃,覺得外賣不乾淨。"

林建軍對這次的市場變化頗有鑽研,他覺得平臺打起來之後,當地的生活習慣都被改變了。

林建軍也是加盟店老闆,他的店開在宿遷城區最繁華的寶龍廣場后街,40平米,月租金6萬,"這個價格很划算了"。

加盟某茶飲品牌的第三年,他終於把各種貸款還完,本想今年夏天喘口氣,卻一頭撞進了這場外賣大戰。七月份中旬開始,林建軍開始感覺到有些不如意。

他記得清清楚楚,某天早上九點剛開門,打印機就開始瘋狂吞吐預定訂單,"平臺突然上了18減18的券,客人實付0元,我們這邊到手5塊5,還要扣2塊3的配送費。"

和身邊的其他商家交流後,他們都發現,此次補貼活動平臺事前未與他們充分溝通,活動開始後便被動自動接單。

翻出計算器噼裡啪啦地摁,一款原價19元的奶茶,加上1元包裝費後總價20元。現在的補貼銷售模式下,顧客實際支付幾塊錢,扣掉平臺補貼,再加上包裝費、平臺抽點和基礎配送費,門店實際收入約7元,到手率很低,更別提有的果茶還要虧本。

那天他接了三百多單外賣,營業額顯示近九千元,但實際到賬可能只有三分之一。更讓他窩火的是,下午四點冰桶空了,他只能騎着電動車跑了三家超市纔買回十幾袋冰塊,回來時看見兩個騎手在門口吵架,因爲取餐的隊伍排到了路上。

"總部負責人倒是給我發了條慰問短信。"他點開和區域經理的聊天記錄,"說'加盟商辛苦了,總部已緊急調配物料'。可他們賣的濃縮汁,上個月漲了價。"他冷笑一聲,從貨架上拿起一桶糖漿:

"你看這進貨單,5升裝的賣多少錢,成本有多少?我們越虧,他們越賺。"

品牌與商家之間的收益分化,在這次大戰中體現得尤爲明顯。

以加盟爲主的連鎖奶茶品牌普遍以物料銷售爲主要收入來源,外賣大戰中的前端補貼與爆單會使門店物料訂購量增加,品牌方供應鏈業務大幅獲益。

例如蜜雪、瑞幸、古茗這些大品牌,憑藉穩定的供應鏈和高效的運營能力,更能滿足平臺對單量峰值增長的訴求,可通過大量物料銷售獲取利潤。

有媒體報道,某品牌期間營收增長,其中利潤主要來自向加盟商銷售原材料,並且能與平臺議價爭取更多補貼。

但事實上,品牌並非處在"漁翁得利"的位置。典型的例子,對於中小品牌與新品牌,比如庫迪這類初期依賴補貼獲得訂單增長的玩家,後期同樣會隨着平臺補貼下降、供應鏈斷貨承壓。

並且,品牌方在一定程度上也需分攤平臺補貼成本,有業內人士指出,美團補貼消費時,若補貼總額爲6元,平臺可能承擔2元,品牌方則需分攤4元,隨着時間推移,品牌方承擔的比例往往趨於上升,庫迪就面臨虧損額擴大的情況。

簡單來說,中小品牌通過訂單量增長,可以降低採購成本,但同時要面臨活動期間利潤微薄甚至虧損的風險,但如果不參與,那可能真的就沒有訂單了。

在這場紛爭中,對誰,都沒有絕對的贏家。

林建軍說,他所看到外賣補貼帶來的最大問題是:堂食顧客越來越少,人工成本卻在上升,租金高的門店壓力更大。

看着隔壁老闆在門口貼上了"旺鋪轉租",他心裡很不是滋味,問爲什麼不幹了,對方說,"你看那些喝慣了一塊錢奶茶的人,以後會花十五塊買嗎?"

想了想,覺得確實有些道理,但這個久經餐場的中年人,又遠比想象中更樂觀。

這些天,他重新梳理了外賣菜單,和幾個暑假工一起合算,一邊精準上線高利潤品類,一邊靈活參與平臺活動,在單品利潤下滑的情況下,提升利潤水平。

"方法總比困難多"——他認爲,外力造成的困難不是真的困難,他還有信心。

外賣平臺,爲何偏愛奶茶?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

外賣平臺之所以選擇補貼奶茶,是因爲它幾乎完美契合了外賣平臺拉新、促活、留存、轉化的全鏈路運營需求。

外賣的本質,是即時零售。用戶有即時需求,平臺要做的是儘可能地滿足用戶。在這個前提下,奶茶品類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消費決策成本低、客單價低、消費頻次高、全時段消費、覆蓋人羣廣……

從拉新角度看,用極低的價格吸引新用戶嚐鮮,"1元喝奶茶"的誘惑很難讓人拒絕。新用戶的獲取成本,相比其他品類要低得多。再看促活和留存,下午茶時段,奶茶也是當之無愧的王者,奶茶訂單在下午茶和夜間貢獻了60%左右的量,剛好填補了正餐的空白期。

對於平臺來說,常點奶茶的用戶,月均打開次數高於普通用戶數倍。這些用戶喝奶茶時,也大多會順手加份薯條、蛋糕。至於轉化,平臺推出的會員制度,往往也會搭配奶茶優惠券。高頻消費的奶茶,更容易讓用戶覺得開通會員"划算",從而提高會員轉化率。

那麼,下一個問題,新茶飲賽道發展這麼多年,市場幾近飽和,爲什麼仍有大量創業者涌入這條賽道?

我們與一些餐飲老人、新銳新手對話後發現,相比前幾年還有許多人自己做品牌,在當下的時間節點,加盟模式依然更能降低"火熱賽道"中的生存與經營風險。

火熱賽道的本質,是"消費者認知成熟但選擇繁多"——消費者對奶茶的需求穩定,但面對成百上千的品牌,很難記住或信任一個全新的自創品牌。而加盟成熟品牌,能直接借力品牌已有的知名度和用戶心智。

在競爭激烈的賽道中,"試錯"往往意味着"淘汰",加盟則代表你無需從零開始教育市場,經營模式較爲成熟,總部通常會提供完善的培訓和支持,包括技術培訓、原材料供應、產品標準化、店鋪裝修設計等,即使是沒有太多經驗的創業者也能較快上手。

更重要的是,即使競爭激烈,但這些需求是確定的、且還在增長的,對於創業者而言,仍然是稀缺資源。

進入8月以來,隨着外賣大戰的緩和,也標誌着行業從 “資本消耗” 轉向 尋求價值 的階段,這裡有幾個很有代表性的案例:美團 的 “浣熊食堂” ,京東的“七鮮小廚”,不去評論這些戰略決策背後的含義,但至少可以推談,餐飲的走向,一定是品質與健康。

調研顯示,大部分消費者因外賣更便宜而放棄堂食,但更多人表示,若補貼結束將減少外賣消費。這表明,補貼培養的低價習慣難以持續,平臺需通過品質升級和服務創新建立用戶長期信任。

對於商家來說,外賣大戰的緩和並非終點,而是行業進化的新起點,價格戰中的清醒認知變得愈發重要,盲目參與補貼可能陷入‘有單無利’的惡性循環。

因爲誰也無法保證,同樣的故事會不會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