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造林碳匯方法學上路 擴大參與誘因
爲促進民間投入造林,達成我國2050淨零目標,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出「造林碳匯專案」方法學,明確定義方法學適用條件,納入災後復舊造林、移除外來入侵種再造林等態樣,擴大各界參與誘因。林業保育署「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也推出公私有土地媒合功能,鼓勵提供土地資源,促使企業投入造林或營林,達到ESG目標。
因應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林業保育署提出「增加森林面積」、「加強森林經營」及「提升國產材利用」三大策略,並積極研提森林碳匯方法學,除既有的「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方法學外,已於去年12月新增通過「加強森林經營」、「竹林經營」方法學,提供企業參與森林碳匯取得減量額度的多元途徑。
林業保育署表示,現行「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方法學自環境部2019年審定公告以來,目前僅4案通過,且外界對土地應維持非森林地的年限、重新造林土地是否可申請等規範,多有疑義。因此藉由本次修正,明確定義適用範圍與土地條件,讓申請者更易掌握規範、參與。
林業保育署指,新版的「造林碳匯專案」方法學,爲避免發生次生林「砍大樹之種小樹」疑慮,明定土地於造林前至少6年須爲非森林狀態,但因崩塌等天然災害導致林地裸露,或移除外來入侵樹種後的覆育造林,則可不受6年限制;如爲人工林伐採收獲後再造林,屬森林經營範疇,應循「加強森林經營」方法學申請。
此外,考量一般自願減量專案在申請註冊通過後纔開始執行,造林因需特殊條件配合須於特定季節執行,因此可於執行造林後再提出專案申請,並給予3年緩衝期。林業保育署強調,修正後的方法學明確訂定可申請的土地條件,有助各界評估參與可行性,並提升申請與審查效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