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曙慶醫師籲關注腎臟病威脅

醫願診所院長葉曙慶醫師(左)。圖/醫願診所提供

每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四是「世界腎臟日」,提高全球對腎臟健康的關注。醫願診所院長葉曙慶醫師,分享如何透過簡單的自我檢測與專業醫療,幫助民衆遠離腎臟病的威脅。

腎絲球過濾率(eGFR)分期主要用來評估慢性腎臟病(CKD)的嚴重程度,共分爲五期。第一期:eGFR≧90,但已有蛋白尿或其他腎臟損傷的證據。第二期:eGFR 60~90,輕度腎功能下降,通常未必出現明顯症狀。第三期:eGFR 30~59,中度腎功能下降,可能開始出現疲勞、貧血、泡泡尿、水腫、噁心、高血壓或骨骼問題。第四期:eGFR 15~29,重度腎功能下降,上述症狀加重,可能合併尿毒症。第五期:eGFR<15,腎功能漸漸接近完全喪失,未來有機會快速進展至末期腎病(ESRD)而需透析或腎臟移植以維持生命。

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但透過簡單的自我檢測,可以及早發現問題。他特別提出「壓」「血」「泡」「累」「水」口訣(諧音梗:鴨血泡淚水),幫助民衆快速記憶腎臟病的常見症狀。壓:高血壓(Hypertension)高血壓是腎臟病的重要風險因素,若是血壓長期偏高,應注意腎臟健康。血:貧血(Anemia)腎功能衰退會導致造血荷爾蒙分泌不足,進而造成貧血。泡:泡泡尿(Proteinuria)尿液中有大量泡沫且不易消散,可能是蛋白尿的表現,顯示腎功能受損。累:疲累(Fatigue)腎功能不佳時,體內毒素累積,容易感到疲倦、無力。水:水腫(Edema),臉部、手腳或全身出現水腫,是腎臟無法正常排除水分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