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超級蚊子」!國衛院研究曝登革熱擴散真相

國衛院今日舉辦「破解蚊子擴散之謎:巷弄密集助長埃及斑蚊漫遊」記者會。(李念庭 攝)

受氣候變遷影響,全球登革熱疫情攀升。臺灣本土登革熱疫情超過98%發生在臺南、高雄、屏東地區,並以「埃及斑蚊」爲主要病媒蚊。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埃及斑蚊有效擴散距離約爲150公尺,族羣基因分化及存活率,主要受都市地景及人爲行政管理影響,呼籲政府提出因地制宜防治策略。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登革熱已在超過100個國家流行,每年約1至4億人染疫。國衛院副院長陳爲堅說,臺灣位於亞熱帶,每年夏季常有登革熱、屈公病流行,這類疾病透過病媒蚊傳播,防治較爲複雜,氣候變遷下,蚊子更慢慢「北漂」,在病媒蚊管控上面臨新難題。

國衛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技術助研究員黃旌集、臺灣大學醫學院臨牀醫學研究所教授王弘毅團隊,進行「解碼南臺灣埃及斑蚊」研究,利用南高屏病媒蚊監測系統,採集南部地區埃及斑蚊卵孵化成蚊,共收集192只蚊子進行基因體定序及分析。

研究發現,埃及斑蚊族羣可分爲臺南、高雄、東港3個分區,屬於不同親緣關係;進一步以蚊子親緣間地理距離,推算出埃及斑蚊有效擴散距離介於126至180公尺,中位數爲154公尺。黃旌集說明,根據蚊子飛行距離,可制定登革熱防治策略,目前國內是以病例周圍戶外半徑200公尺,此研究證實目前防治策略有效。

黃旌集說明,進一步分析高雄苓雅、鳳山、前鎮3區,發現蚊子遺傳分化及存活率,與城市內地理距離並無相關,主要是受「都市地景」與「人爲行政管理」影響。都市內高密度建築與狹窄道路、騎樓,替蚊子提供遮蔽與孳生地點;行政區不同的防治策略,也造成病媒蚊族羣因人爲篩選分化。

黃旌集表示,研究證實埃及斑蚊在都市中,具有中等距離擴散能力,其族羣基因分化與存活率,則受都市地景、人爲介入影響最大。病媒蚊防治成效與行政區管理策略密不可分,建議政府加強跨區協調、資源整合,如噴藥時在同時間噴灑同藥物,並將資源用在刀口上,平時透過積極消除孳生源,有疫情再進行噴藥,避免蚊子出現抗藥性變成「超級蚊子」。

本研究於今年2月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Ecology》封面論文。國衛院蚊媒中心主任陳俊宏指出,此研究顯示行政區防疫作爲,如噴藥差異也會影響蚊子基因變化;同時建立病媒蚊基因圖譜,未來無論蚊子遷移到哪,都可依照基因圖譜辨識,協助精進防疫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