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蚊子大爆發!民衆帶電蚊拍自保 國衛院揪元兇:不傳染登革熱
臺南去年守住零本土登革熱病例,隨着天氣轉熱,近來也有不少民衆反映環境中蚊子變多,登防中心呼籲民衆要落實巡倒清刷。(衛生局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臺南市登防中心邀集疾病管制署南區管制中心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專家前往中西區西賢裡巡查。(衛生局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天氣轉趨炎熱,蚊子蠢蠢欲動,臺南市區民衆倒垃圾甚至隨身攜帶電蚊拍,大家都很怕登革熱上身。國衛院專家則解惑,指目前戶外蚊子增多,主要是鹹水家蚊,跟近期氣溫回升與水體環境有關,傍晚、夜間出現較頻繁,雖數量大,但不會傳染登革熱,民衆無須過度驚慌。
臺南前年爆發嚴峻登革熱疫情,去年守住零本土病例,但民衆聞蚊色變,尤其近來天氣轉熱,不少人發現環境中蚊子明顯變多,害怕萬一遭蚊子叮咬,可能染疫。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爲阻絕登革熱疫情,4月1日起針對查獲孳生源,即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25、70條規定,處罰鍰3000元至1萬5000元,4月共已開立67張罰單。
臺南市登革熱防治中心今邀集疾病管制署南區管制中心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專家,會同中西區區長、公所人員、環保局同仁、里長前往西賢裡聯合巡查,釐清「蚊子大爆發」源頭,經國衛院調查禍首是鹹水家蚊,並非可傳播登革熱病毒的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
登防中心表示,家蚊與登革熱病媒蚊斑蚊習性不同,晚上出沒叮咬的蚊子通常爲熱帶家蚊,多棲息在不流動的下水道或水溝,只要保持下水道暢通即可防治熱帶家蚊,故定期清理溝內阻塞物並保持水流暢通,即可大幅度減少熱帶家蚊的孳生機會。
而登革熱病媒蚊「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腳上有明顯白色斑蚊俗稱「花腳蚊」,多於白天活動,斑蚊在白天吸血,以早上9至10時及下午4、5時爲吸血高峰,斑蚊喜於乾淨積水容器及積水處產卵,主要孳生於人工容器,包括花瓶、花盆底盤、 水桶、廢輪胎、地下室及其他各種可積水容器。
國家衛生研究院黃旌集博士解釋,鹹水家蚊幼蟲喜孳生於陽光充足的海濱鹹水棲息地,如沿海紅樹林、沼澤和潮汐沼澤,尤其是是被垃圾污染的地方,包括水坑、巖池、池塘、船上的積水以及靠近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區一些較小的垃圾容器(如罐子),建議該地區持續進行環境管理,雌性鹹水家蚊可整夜叮咬,吸血高峰期在晚上7、8點間。
目前全國登革熱境外移入個案已達51例,臺南有2例。市長黃偉哲強調,不論家蚊或斑蚊,防治方式就是清除積水容器及積水處,讓蚊子無處產卵繁殖,避免孳生孑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