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研究狂噴藥防登革熱易有抗藥性 恐養出超級蚊子

國衛院最新研究指出,長期依賴噴藥等化學防治登革熱,病媒蚊容易產生抗藥性,恐養出「超級蚊子」,建議在沒有疫情時,應以孳生源清除爲主,避免疫情時無武器可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內正值登革熱病媒蚊孳生的高原期,目前超過百分之九十八的本土登革熱疫情均發生在南部,包括臺南市、高雄市與屏東縣,其中埃及斑蚊是主要傳播病媒蚊。國衛院昨發表研究指出,由於埃及斑蚊多棲息在室內,臺灣都市多有道路狹窄、高密度建築等特性,有利於埃及斑蚊擴散。專家指出,若長期依賴噴藥等化學防治登革熱,病媒蚊容易產生抗藥性,恐養出「超級蚊子」,需多加註意。

受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影響,登革熱疫情於全球快速攀升,目前在超過一百個國家中流行,每年約一億至四億人感染登革熱。國衛院去年監測到埃及斑蚊已突破北迴歸線,北漂到雲林落戶繁衍引發關注,而登革熱疫情如何透過病媒蚊擴散、防治範圍需多大等議題,也備受各界關注。

國衛院專案技術助研究員黃旌集說,登革熱病媒蚊之一的埃及斑蚊,分佈在嘉義布袋以南,大致分成高屏、臺南與東港三大族羣,國衛院即展開多項調查,分析病媒蚊分佈與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以建立適合臺灣使用的資料。

國衛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與臺大醫學院臨牀醫學研究所王弘毅教授團隊,採集臺灣南部埃及斑蚊的蚊卵並孵化爲成蚊,再進行簡化全基因組的單核苷酸多態性分析,研究發現,臺灣都市多有道路狹窄與高密度建築特性,有利於埃及斑蚊擴散。

「蚊子飛不遠,但會依賴風力進行遠距離遷徙,甚至跟着人類移動,例如搭便車。」黃旌集說,研究顯示,埃及斑蚊有效擴散距離約一五四公尺,以科學證據支持目前登革熱防治以病例周圍戶外半徑二○○公尺的防治策略,而高雄市則擴大至四○○公尺,將待建立南高屏地區的埃及斑蚊基因圖譜後,可更精準選擇防治藥劑。

若長期依賴噴藥等化學防治登革熱,病媒蚊容易產生抗藥性,恐養出「超級蚊子」。黃旌集說,研究發現,抗藥性擴散速度與範圍,取決於病媒蚊族羣間的基因交流(gene flow)程度,噴藥雖能快速消滅帶有病毒的蚊蟲,卻也帶來抗藥性隱憂。因此,沒有登革熱疫情時,應以孳生源清除爲主,避免使用除蟲菊類藥劑,避免發生疫情時無武器可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