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細胞肺癌難存活1年 臺大醫院找到破口:讓癌細胞「斷電」
臺大醫院等跨國團隊研究,首次證實其「自主發電」會促進腫瘤轉移惡化,登上「自然」期刊。(圖臺大提供)
肺癌有「癌王」之稱,其中小細胞肺癌更是最難治療的癌症之一,確診時往往已擴散轉移,平均存活率不到一年。臺大醫院(12)日發表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解開小細胞肺癌如此兇惡是來自腫瘤的神經電氣活性,癌細胞能「自主發電」,若能予以「斷電」就能抑制惡化轉移。於今年2月12日線上刊登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臺大醫院外科部教授陳晉興研究團隊這次參與跨國研究計劃,由臺大醫學系校友、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the Francis Crick Institute)博士李力恩實驗室領軍,團隊橫跨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醫學院、丹納法柏癌症中心、德州西南醫學中心等世界首屈一指的臨牀與研究團隊。
臺大醫院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小細胞肺癌約佔肺癌10%,雖佔比不高,卻被稱爲「癌王」,原因就在惡性度高、轉移很快,確診時有9成都已經擴散,5年存活率不到10%,平均存活時間不到1年。此外,部分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後,可能產生抗藥性,也會具小細胞肺癌特性。
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形容,癌症的治療,除了可以透過阻絕血液的供應,來對癌細胞「斷水」之外,這項新發現更可以進一步「斷電」,有如拆除違建一般。
陳晉興指出,小細胞肺癌組成包含神經內分泌細胞(NE細胞)及非神經內分泌癌細胞(non-NE細胞)。這次研究首次發現在腫瘤成長過程中,NE細胞可以自主產生電生理信號,就像大腦細胞發號施令,導致腫瘤惡化;而non-NE細胞則擔任後勤提供養分支持。這兩種細胞彼此合作,讓小細胞肺癌不須依靠外部神經刺激及養分供應,就可以長大及轉移。
陳晉興比喻:「一般癌細胞好比汽車,需要外在加油或充電才能行駛。因此藉由斷油斷電就能抑制癌症擴散。但小細胞肺癌惡化過程中,好像加裝太陽能發電板,形成內部電網供電。這種藉由自主發電擺脫掌控的特徵,使得小細胞肺癌更加具侵襲性,也更難治療。」
爲了確定癌細胞自主的電生理活動導致腫瘤惡化,團隊使用了河豚毒素來抑制癌細胞的電生理功能,結果發現河豚毒素雖不會立即殺死NE細胞,卻能降低NE細胞日後形成腫瘤的能力。最後,團隊分析了小細胞肺癌病患的檢體,也得到類似的現象。證實NE細胞的自主電生理活動驅動了腫瘤的生長與擴散,而這正是導致患者惡化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李力恩指出,團隊也發現,小細胞肺癌發生早期會引發大量神經生長,到晚期則是腫瘤越來越大,神經組織卻越來越少,推測是因到了晚期,腫瘤可以仿效神經自主發電。
「這是第一次證明電生理活性可以直接導致腫瘤惡化,是癌症研究的重大里程碑」,李力恩說明,在現有的化學治療、抗血管新生治療和免疫治療等癌症治療方式外,是否可借用抗癲癇藥物、心律不整藥物等神經治療方式,抑制腫瘤生長,將是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