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事會議修法過渡期 國教署:輕案不受理

教育部長鄭英耀昨出席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多個教育團體呼籲教育部應廢除校事會議制度,鄭英耀表示,校事會議當初設立原意是爲處理不適任教師,實務運作確有檢討空間,教育部將從流程面着手改革。記者黃義書/攝影

教育部長鄭英耀昨日至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進行業務報告,多名立委點出校事會議等因素導致教育環境不友善、教師工作壓力大。鄭英耀表示,校事會議已在徵詢各界意見修法中,預計年底前完成。

而在修法的過渡期,國教署近日也發函各縣市政府,要求主管機關及學校落實案件受理程序,若檢舉事件情節明顯未達解聘、不續聘或停聘程度,就不應受理案件。

立委柯志恩表示,全國三千多所國中小在開學前還有超過一千四百個教師缺,明星學校三招還找不到人,更不用說偏遠學校。現在愈來愈少人想當老師,就是因爲教育環境不友善,除了校事會議小案大辦、無差別受理、有罪推論等問題,老師身兼多職,教學還要超鐘點授課。

立委葉元之質詢時問到校事會議修法問題,國教署長彭富源表示,針對校事會議的分流、受理流程,已經先行發佈行政要求及處理流程表。

據瞭解,國教署十月一日發函各縣市政府,若學校接獲檢舉或知悉校園事件,明顯非解聘辦法的適用範圍,例如隱匿校園性侵害證據、僞造校園毒品事件證據、體罰霸凌學生等等,就無需依照校事會議程序處理。而若是「疑似」涉及上述情形,應先初步調查並瞭解事件始末,再由學校判斷,如情節明顯未達予以解聘、不續聘或終局停聘的程度,學校亦不應受理。

鄭英耀表示,校事會議原是希望能夠爲處理不適任教師,建立超然公正的機制,檢討後發現分流有問題,未來會改變流程,只處理不適任教師,不處理不具名投訴。此外,也會爲校長增能,如加強校事會議、不適任教師處理流程培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