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同臺共探數字化時代財經人才培養新路徑
財經人才如何適應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日前,由全國業財稅數智化服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主辦、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承辦的“2025全國業財數據應用與管理專業建設峰會”在咸寧舉行。
會議以“新專業引領變革,新財經賦能未來”爲主題,吸引了來自全國40餘所院校及行業龍頭企業的百餘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數字化時代財經人才培養的創新路徑,爲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注入新動能。
校企共建產業學院
活動中,“中德安普新質財經產業學院”揭牌儀式舉行,咸寧職業技術學院與湖南中德安普大數據科技公司簽署戰略協議,雙方圍繞“業務流、財務流、數據流、人才流”四流融合機制,共建業財數據應用與管理專業,培養“懂數據、通業務、精財務、會管理”的企業基層管理人才。
同步啓動的“新質財經實驗班”以傳統拜師儀式爲特色,首批8名學生通過莊重的拜師環節,正式開啓“訂單班+學徒制”培養模式。學生將在企業導師與學校教師的雙重指導下,以“工學交替、崗位成才”的路徑完成學業,實現從課堂到崗位的無縫銜接。
中國商業會計學會常務副會長謝志華教授說:“傳統財會教育已滯後於數字化浪潮,未來人才需具備數據建模與商業決策的雙重能力。”他認爲,財經教育必須從靜態知識傳授轉向動態能力培養,以“認知、挑戰、創新”爲核心,構建適應數字化轉型的課程體系。
全國產教融合共同體理事長譚秋雲強調以企業真實場景重構教學邏輯:業財數據應用與管理專業需聚焦業務與財務的深度融合,通過數據分析驅動決策支持,實現企業運營與財務管理的系統性革新。
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何萬能教授則分享了“崗課賽證”融通實踐案例,將企業崗位需求、課程教學、技能競賽與職業證書相結合,爲院校提供可複用的改革方案。
跨界培育數字工匠
如何讓課堂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方旭教授深度解讀了教育部新專業標準的邏輯演變,指出“課程重構必須以崗位需求爲導向”,並對全國業財稅數智化服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主導研製的《業財數據應用與管理》專業標準成果進行了分享。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發佈的“新質財經系列教材”首次以製造業全業務流程爲主線,將生產排產、需求預測、分配戰略等真實場景轉化爲教學模塊,推動教材從“知識導向”向“能力導向”轉變。
在教學示範環節,楊萍教授以《業財融合生產管理》課程爲例,展示瞭如何將企業生產流程融入課堂教學,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王豔、徐東東教師則依託數字化教學平臺,模擬企業數據決策場景,讓學生在沉浸式學習中掌握“數據驅動決策”的核心技能。
“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提前適應崗位需求,更爲企業輸送了‘即插即用’的人才。”泰格紙業負責人說。
在圓桌論壇環節,泰格紙業、中德安普等企業代表與院校教師圍繞“業財數據人才如何服務區域經濟”展開熱議。
與會嘉賓認爲,人工智能倒逼財經人才從“單一技能”向“一人多崗”轉型。新專業打破管理學、會計學與數字技術的學科壁壘,通過課程重構與校企協同,培養懂業務、懂財務、懂管理的“數字工匠”,滿足企業對價值創造和數字化轉型的迫切需求。
構建產教新型生態
本次峰會形成三大核心成果:發佈《業財數據應用與管理專業共建倡議書》、籌劃成立“業財數據應用與管理專業共建聯盟”、推出“新質財經系列教材”。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校長陳紅衛表示,學校將以此次峰會爲契機,依託產業學院與產教融合共同體,打造財經職教改革的“咸寧模式”,爲區域經濟升級輸送高素質技能人才。
據介紹,教育部2024年新增《業財數據應用與管理》專業的政策文件爲本次峰會提供了政策支撐。新專業將作爲財經類教育迭代發展的理想路徑,通過教材開發、教學改革與校企協同,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峰會雖已落幕,但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的探索仍在深化。咸寧職業技術學院以新專業建設爲支點,通過校企合作、課程重構、教材革新,爲財經職業教育改革提供了創新樣本。
正如陳紅衛校長所言:“學校將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推動新質財經理念落地生根,爲產業數字化轉型貢獻職教力量。”
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咸寧模式”或將成爲全國財經職教改革的標杆,爲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升級書寫新篇章。(王恬、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