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袋事件、護理人員離職潮登國際期刊 醫界:是健保失衡警訊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本報資料照)

近日一篇知名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文章,作者李景行(Jing-Xing Li)、許漱白(Shu-Bai Hsu)以「臺灣健保瀕臨全面崩潰」爲題,揭露臺灣急診壅塞,遭官員譏諷「小腦袋」事件,且護理師離職嚴重內容,引發醫界熱議。醫界直言,文章錯誤確實需更正,但臺灣疫後急診壅塞、護理人力流失,仍是健保資源失衡,恐導致醫院中急重難科別、小兒科恐怕持續消失的警訊。

根據文章內容指出,今年初急診嚴重超載,加上病房牀位短缺,急診醫學會發布緊急聲明,呼籲政府採取行動。同時,1位政府官員在社羣媒體上對1位疲憊不堪的急診醫師發表輕蔑且帶有嘲諷的「小腦袋」迴應,激起了民憤。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國際醫學期刊《The Lancet》篇名爲〈Taiwan’s national health care on the brink of systemic collapse〉的報導指出臺灣健保制度目前面臨嚴峻挑戰,長期結構性問題對於醫療人力與品質造成的深遠影響,文章中引用數字的錯誤確實要予以更正,否則文章在全世界流傳恐影響臺灣健康照護體系的整體形象。

不過,洪子仁指出,期刊中提到長年以來過度壓低醫療成本、忽視人力投入的政策,導致護病比偏高、醫護過勞、薪資倒退等結構性問題,尤其疫情後急診壅塞、新藥跟新科技納入健保速度放緩及民衆就醫自備比例提高、護理人力流失與高離職率等內容,正是對健保資源配置失衡的警訊。

洪子仁表示,文章中提醒,疫情期間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區域聯防失敗,也提醒,未來一定要加強區域聯防,落實分級轉診,讓大醫院集中力量對付及急重難疾病,否則未來健保不會倒,會倒的是醫院中的急重難科別以及小兒科等,制度一定要加速改革。

洪子仁表示,臺灣高度自由就醫,但是臺灣的平均餘命,全世界排名第35名,且在亞洲,仍遠遠輸給鄰近的日本、韓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新藥、新科技納入健保制度速度太慢,民衆對付癌症的工具不足,健保標靶藥物必須加入納入健保,纔能有效提升五年存活率,這也是爲什麼賴清德總統提出健康臺灣要有百億癌症基金。

洪子仁表示,今年健保總額成長率有5.5%,希望可以持續維持,不要到了明年又掉回3.4%,並建議,推動健保支付制度改革:應逐步導入「不同工、不同酬」、「按質論酬」的支付機制,提升急重症、基層照護與偏鄉醫療的誘因,改善人力配置與服務品質。

最後呼籲,借鏡COVID-19經驗,應強化全國整合式醫療應變系統,提升基層、區域與醫學中心之間的協調量能,並運用數位科技強化照護分級與病人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