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最大護理離職潮引爆危機《刺胳針》揭臺灣健保困境
由李景行、許漱白撰寫的文章中,揭露了臺灣醫療體系崩壞困境,提及今年2月急診壅塞事件,一名政府官員在社羣媒體上對一位疲憊不堪的急診醫師發表輕蔑且帶有嘲諷的迴應,進一步激起了民憤,也就是外界所知的「小腦袋」事件。(本報資料照)
一篇刊登在《刺胳針》的投書,今引起醫界熱議。由李景行(Jing-Xing Li)、許漱白(Shu-Bai Hsu)撰寫的文章中,揭露了臺灣醫療體系崩壞困境,提及今年2月急診壅塞事件,一名政府官員在社羣媒體上對一位疲憊不堪的急診醫師發表輕蔑且帶有嘲諷的迴應,進一步激起了民憤,也就是外界所知的「小腦袋」事件。而促成臺灣醫療體系崩潰的最後一個關鍵因素,是自全民健保推行以來,30年來最大規模的護理人員離職潮。爲了防止情況進一步惡化,急需進行全面改革,應將醫療支出視爲一項投資,而非開支。
李景行、許漱白投書指出,今年年初,臺灣的醫療體系因流感與諾羅病毒同時爆發而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急診部門出現嚴重超載,加上病房牀位短缺,使情況雪上加霜。一名患者因須長途轉送143公里才能入住加護病房,最終死於敗血性休克。2月22日,臺灣急診醫學會發布緊急聲明,呼籲政府立即採取行動。與此同時,一位政府官員在社羣媒體上對一位疲憊不堪的急診醫師發表輕蔑且帶有嘲諷的迴應,進一步激起了民憤。
臺灣醫療體系的系統性脆弱,早在COVID-19疫情期間便已暴露無遺。在2022年Omicron疫情高峰時,臺灣住院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高達58.2%,而日本僅爲12.5%。這一巨大差異主要歸因於重症醫療資源的不足與分級轉診流程的延誤。然而,臺灣未能從COVID-19疫情中汲取教訓,也導致了當前的醫療危機。多年來政策怠惰、資源錯置,使得全民健保體系陷入不可持續的運作狀態。
促成臺灣醫療體系崩潰的最後一個關鍵因素,是自全民健保推行以來,30年來最大規模的護理人員離職潮。臺灣醫學中心急診室的護病比高達1:15,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標準的3倍。臺灣每萬人僅有62位護理人員,遠低於英國(87位)、美國(120位)與日本(121位)。因此,78%的護理人員被迫加班工作。護理師與其他醫療專業人員因過重的工作負荷與不成比例的薪資待遇而出現高耗損率,導致每年約12%的醫療人力流失。
由於嚴格的醫療費用控管,醫療人員的薪資多年停滯,自2000年以來實質薪資甚至下滑了18%。最終,普通病房與加護病房因人手短缺被迫關閉,引發了所謂的「骨牌效應」。
李景行、許漱白表示,醫療體系的惡化,歸因於結構性政策短視、僵化的總額預算制度、系統性不平等,以及破碎的基層醫療與轉診體系。這些相互交織的問題形成惡性循環,動搖了醫療體系的分層架構。錯置的公共衛生政策將短期成本控制置於醫療品質、公平性與長期永續之上。爲防止情況進一步惡化,急需進行全面改革。醫療支出應被視爲一項投資,而非單純的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