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新生態總監董紅光開啓創業,要爲AI硬件打造智能體 | 智涌獨家

文 | 王方玉

編輯 | 蘇建勳

《智能涌現》獨家獲悉,小米集團新生態總監、前100號員工董紅光已於近期開啓創業,創業的方向爲基於硬件產品的AI應用。

當前國內外迎來一波AI硬件創業熱潮,包括了AI玩具、AI陪伴機器人、AI眼鏡、AI耳機等。知情的投資人稱,董紅光想做的是搭載在以上AI硬件上的軟件(也叫Agent或智能體)。

公開資料顯示,董紅光2010年加入小米,是小米前100號員工,曾先後擔任MIUI系統框架負責人、快應用生態業務負責人、自研操作系統負責人等。

在小米期間,董紅光最初負責小米主題商店的建設,到參與 MIUI 底層技術研發,再到孵化快應用生態聯盟、自研操作系統業務,一直負責操作系統和應用生態,有着較豐富的軟件經驗。

多位接近董紅光的投資人告訴智能涌現,針對潛在的投資機構,董紅光主打的優勢是“高P團隊”。包含董紅光之內,團隊成員幾乎均爲大廠技術高P,分別有着字節跳動、阿里雲、微信、搜狗、摩托羅拉等大廠的從業經歷。

生成式AI浪潮下,多模態人機交互技術逐漸成熟,這可能帶來智能硬件行業的潛在變革機遇。因此,AI硬件賽道正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投資。在風險投資遇冷的當下,AI硬件也是目前少數能頻繁獲得融資的領域之一。

由於這些AI硬件尚處於發展早期,軟件生態尚不完善,因此存在着對於軟件以及生態的需求缺口。

一個典型場景是,用戶戴上耳機、眼鏡或者與玩具對話,而AI Agent則可以提供信息查詢、萬物識別、實時翻譯、旅遊出行、餐廳推薦、英語學習及情感交流等等不同的功能。

長期來看,隨着算力提升和AI模型優化,AI硬件可能成爲繼手機後的下一個超級硬件和獨立入口,而AI硬件原生應用有機會發展壯大,成爲新一代的“殺手級”應用。

以AI耳機、AI眼鏡等爲代表的AI硬件的交互方式與手機有着根本上的差別。AI眼鏡和耳機的核心交互方式以語音爲主,用戶通過自然語言指令完成操作(如“拍照”“翻譯”),無需觸屏或複雜手勢。

傳統應用是人找服務,通過軟件和APP的GUI進行被動交互;而AI硬件上的AI Agent則是人與智能體的語音交互,後者更像是一個主動的個人助理,這對AI Agent的開發提出新的要求。這種轉變對於以董紅光爲代表的創業者來說是新的市場機遇。

一家AI眼鏡初創企業的創始人告訴《智能涌現》,AI眼鏡的應用開發成本很低,如果能找到合適場景的話,有可能一兩個開發者就能把agent做出來。

不過,AI軟件的種類複雜多樣,如工具類、娛樂類、教育類等等,不同類別軟件的受衆羣體、市場空間、用戶粘性等天差地別。像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微信和抖音一樣,要打造“殺手級”的AI硬件原生應用,無疑需要經過大量的探索和試錯。

一位投資人表示,國內C端用戶缺乏爲軟件支付訂閱費用的習慣,初期走B端渠道更容易跑通商業模式;而在海外市場既可以和AI硬件企業合作提供應用,又可以收取C端訂閱費,對於初創企業會更加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