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華爲跑步入局,“百鏡大戰”奔向何方?
2月27日晚間,小米新品發佈會如約而至。不過,發佈會前頻傳將要面世的小米AI眼鏡卻並沒有於此次發佈會上出現。
“小米2月份就發佈AI眼鏡這個事情,我還真沒有做過預期。從去年7月小米開始投入研發開始,至少要今年6月纔有望見到這款產品。”維深WellsennXR創始人何萬城向財聯社記者表示道。
市場對於小米AI眼鏡的發售時間有了錯誤預判,但小米入局這一賽道早已是產業共識。除小米外,百度、華爲等大廠亦都傳出AI眼鏡故事,AI眼鏡已成爲大廠們公認值得押注的新賽道。
多位受訪者告訴記者,當前的AI眼鏡更類似於AI+AR眼鏡的過渡產品,“目前市面上的AI眼鏡大多沒有顯示功能,但未來AI眼鏡與AR眼鏡的結合是必然趨勢。”視涯科技市場總監何逸向記者表示道。
對於這一品類的未來,TrendForce集邦科技資深研究副總經理邱宇彬告訴財聯社記者,預計2030年AR眼鏡出貨量將超過3000萬。
產業鏈密集入局
“我自己的發言稿就在我的眼鏡上,翻頁通過我手上的戒指完成,這應該是AR眼鏡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報告上。”2月18日,杭州市餘杭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杭州靈伴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祝銘明戴着一副其公司自研的Rokid AI+AR眼鏡完成了一場脫稿演講。
隨着祝銘明演講視頻在社交平臺上的持續傳播,AI+AR眼鏡賽道再度破圈,引發了投資者的廣泛關注,相關概念股亦在二級市場受到追捧,如靈伴科技的合作伙伴藍思科技(300433.SZ),截至2月27日收盤,其股價年內累計漲幅已超30%,市值暴增近500億元。
Rokid眼鏡的出圈不但讓大衆感知到了AI+AR眼鏡可能給生活帶來的變革,也“帶火”了一衆市場研究機構與產業鏈企業對這一賽道的熱情。
在2月27日舉行的小米新品發佈會前夕,市場中流傳最廣的消息,並不是即將發佈的SU7ultra,而是小米公司或將在此次發佈會上帶來AI智能眼鏡相關產品。
對於小米AI眼鏡真正發佈的時間,何萬城認爲或將等到今年6月之後。“小米從去年7月開始研發這款產品,智能眼鏡的研發週期,大廠一般都需要一年的時間,況且這還是第一代。”
“小米AI眼鏡的發佈將進一步推動AI眼鏡這個品類在國內市場的確定,會起到極大的普及與認知提升。”億道信息(001314.SZ)旗下億境虛擬現實總經理石慶告訴記者。
對於未來這一品類的發展方向,國內某頭部XR產品供應商人士認爲,便攜式眼鏡將是多模態大模型落地的最佳硬件載體。未來,AI眼鏡可能會分爲兩類:一類是類似VisionPro的沉浸式設備,另一類是更輕便、接近日常光學眼鏡的設備。
“隨着技術的進步,尤其是顯示技術和AI大模型的結合,AI眼鏡的體驗會越來越好。我們相信,未來AI眼鏡將在多個領域找到明確的應用場景,市場將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該人士表示道。
根據Wellsenn報告,2025年全球AI眼鏡銷量預計達到550萬臺,同比增長135%,另據IDC預測,預計至2030年全球AI眼鏡市場規模或突破3000億美元,行業未來空間十分寬廣。
根據浙商證券研究所輕工製造行業首席分析師史凡可在2025年2月24日發表的一份研報中梳理的信息,2025年至2026年,除小米外,最少還將有11款品牌的AI眼鏡產品面世。
其中,中國移動旗下AI眼鏡產品預計2025年3月推出;Rokid新品預期2025年第二季度推出;華爲智能眼鏡預期2025年5月推出;中國電信AI眼鏡產品預計2025年5月亮相;百度旗下小度眼鏡預計2025年上半年上市;中國聯通相關產品預計於2025年第二季度推出;字節跳動旗下AI眼鏡產品預計2025年8月推出;MetaAI眼鏡新品預計於2025年9月上市;三星AI眼鏡產品預期2025年9月上市;魅族AI眼鏡產品預期2025年9月推出;蘋果則預計於2026年發佈首代AI眼鏡。
至於誰有望在這場“大戰”中取勝,上述XR供應商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小米、華爲等大廠有技術、渠道優勢,且有生態加持,未來有望成爲主流產品。
“眼鏡AI化、信息化的市場空間很巨大,因爲涉及美學和個性化,SKU一定也會很多,市場也一定將迎來階段性‘百花齊放’的增長。”石慶進一步向財聯社記者表示道。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場中雖然關於AI與AR眼鏡的討論日漸增多,但對於二者間的實際區別卻十分模糊。
談及此問題時,多位受訪者告訴財聯社記者,顯示功能是目前區分AI眼鏡和AR眼鏡的關鍵,但隨着大模型成爲基礎技術,配備AI技術會成爲電子產品的基礎功能。
“AR眼鏡的核心是增強現實,需要在現實世界中疊加數字信息,AI能力可以在任何硬件上應用,但理想的終端設備需要顯示功能,因爲人類70%的信息來自視覺,目前市面上的AI眼鏡大多沒有顯示功能,但未來AI眼鏡與AR眼鏡的結合是必然趨勢。”視涯科技市場總監何逸向財聯社記者表示道。
AI眼鏡仍有難題待解
“之前我們認爲此類眼鏡最主要的功能還是拍照和攝像,AI功能只是附送的,實際的調研數據也驗證了情況確實如此。但是近期我們看到AI大模型的發展速度遠超我們的想象,可以預見它可以在一段時間後結合各行各業,從‘智能玩具’變成真正的生產力工具。隨着小米等消費電子大品牌的入局,AI眼鏡行業競爭格局會加劇。”2月27日,深圳一家XR設備廠商的市場總監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但在這場即將開啓“百鏡大戰”熱潮背後,AI+AR眼鏡現階段仍面臨諸多挑戰與困難,技術、市場與政策層面的瓶頸交織,決定了這一賽道未來的走向。
首先,AI+AR眼鏡作爲一種全新形態的智能設備,其功能與使用場景對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尚屬陌生。有業內人士就告訴財聯社記者,許多用戶並不清楚AI眼鏡能做什麼、如何融入日常生活,這使得廠商必須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市場教育和推廣。從簡單的語音助手功能到複雜的AR交互體驗,用戶習慣的建立需要時間和耐心。
上述XR設備廠商的總經理就向記者坦言:“用戶教育的普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短期內或難以實現爆發式增長。”例如,Rokid通過創始人祝銘明的公開演講展示AI+AR眼鏡的應用潛力,但這種單點突破如何轉化爲廣泛的市場認知,仍是行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在走訪業內人士的過程中,記者注意到,雖然近年來AI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但將AI能力與眼鏡硬件無縫結合,打造流暢、智能的用戶體驗,仍是當前AI+AR眼鏡發展的一大瓶頸。
“AR眼鏡的顯示範圍較小,對於顯示內容要求更高。如何更好地提示用戶,起到AI助手的能力是個難題。所以在軟件的交互上,也需要進一步優化。”上述頭部XR產品供應商人士向記者分析稱。
除了需求有待明確、軟件升級仍需推動外,硬件體驗亦是該行業大規模放量的攔路虎。AI+AR眼鏡作爲一種佩戴在頭部的智能設備,其硬件設計直接關係到用戶的舒適度與接受度。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重量與佩戴感是AI+AR眼鏡產品用戶體驗的核心痛點。上述供應商人士表示,重量的減輕意味着AI+AR眼鏡需要在電池、處理器、顯示模塊等組件方面的全面升級。
其次,散熱與續航的平衡問題同樣棘手,高性能處理器與AI芯片的加入使得功耗激增,散熱設計成爲一大挑戰。同時,AI+AR眼鏡需要長時間運行AI算法和AR顯示,電池續航能力卻往往捉襟見肘。有限的電池容量與用戶對持久使用的需求形成矛盾,使得功耗優化成爲硬件設計中繞不過去的坎。
此外,作爲AR眼鏡的核心,顯示技術直接影響AR體驗的質量。
“理想的XR設備需要具備這幾項特點:第一是要能夠做到高PPI,要夠清晰。第二是寬色域,如果能夠做到全亮度、全視角,各類溫度環境下都可以使用,顯然它可以給智能硬件帶來更多的可能。第三是高亮度,不管是see through方案還是Non see through方案,它的亮度如果更高,它應用的場景就更廣。第四是低功耗,我們這個設備能使用多久,受限於屏體溫度和壽命。”何逸說。
針對AI+AR的最佳顯示技術,產業內還未有定論。何逸告訴記者,因爲Micro OLED是一種自發光技術,功耗低且色域表現優異,她認爲,彩色化顯示將是AI+AR眼鏡迭代的重要方向,因爲彩色信息能更直觀地傳達內容。邱宇彬則認爲,未來硅基LED技術將成爲AI+AR眼鏡的主流技術,目前市場已有JBD等廠商走在前列,未來也會有更多廠商入局。
本文源自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