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時評 | “十四五”內需澎湃 爲經濟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近日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新聞發佈會上,一組數據格外引人注目:過去四年內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86.4%,而同期經濟年均增長達5.5%。這不僅是一張經濟答卷,更是一面標註着“內需優先”的發展風向標,凸顯了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韌性與潛力,也爲觀察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提供了一個清晰而有力的註腳。

從全球範圍看,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的複雜性不斷上升,傳統的出口拉動型增長模式遭遇瓶頸。中國經濟能夠在多重挑戰下仍保持中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強大內需的支撐。無論是消費的持續恢復,還是投資的結構優化,都讓內需成爲我國經濟增長的壓艙石與穩定器。

消費是最終需求,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關鍵。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47萬億元,服務消費更是成爲增速最快的領域,文化、旅遊、體育等新興消費不斷涌現。過去四年,中國消費者信心逐步恢復,城鄉居民收入穩中有升,數字經濟與平臺經濟深入融合,共同構建起一個更具韌性的消費結構。這種穩定而多元的消費需求,有效對衝了外部不確定性,爲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同時,投資也在“調結構、促轉型”的背景下持續發力。從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到高技術製造業投資的迅猛增長,再到綠色低碳項目的集中推進,中國內需投資正加速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這既激活了經濟活力,也爲長期發展積蓄了動能。

今天的內需,早已不僅是“吃穿用”層面的基本消費,而是由技術迭代、產業升級、消費理念轉變所催生的新型需求。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數字醫療、文娛旅遊等新興領域,正逐漸成爲撬動內需的新支點。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屢創新高,國產大模型產品逐步進入C端市場,AI硬件設備消費正在興起……這些“需求側”的變化正在深刻影響“供給側”的調整,也帶動了大量中高端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發展,推動新質生產力持續壯大。

正如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袁達所言:“沒有強大的國內市場,就沒有穩定向好的中國經濟。”內需不僅支撐當下,更塑造未來,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場域。

因此,接下來需更多聚焦於增強居民收入預期、擴大中等收入羣體、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創新消費場景與模式,切實提升居民消費能力與意願。同時,應進一步推動投資向綠色轉型、新基建、產業升級等關鍵方向傾斜,釋放更多長期回報的內需潛力。

“十四五”進入收官階段,“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加速成型。這不僅是對過去四年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昇華,更是對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中國經濟佈局的戰略判斷。

86.4%的內需貢獻率是一項統計數據,更是一種發展邏輯的體現。它標示着中國經濟從“外向型增長”轉向“內生動力主導”的深刻轉型,也彰顯着超大規模市場的戰略意義。

未來,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將繼續依靠這片廣袤市場、數億消費者和強大的產業基礎。內需之路,仍需夯基壘臺、久久爲功。唯有堅定信心、釋放潛力、深化改革,才能把這一“穩中向好”的大局真正轉化爲“行穩致遠”的長久態勢。

肖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