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中安時評:“11.23億”激盪經濟社會發展的澎湃活力

(原標題:【地評線】中安時評:“11.23億”激盪經濟社會發展的澎湃活力)

近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京發佈第5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互聯網建設取得顯著成就。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加速佈局,互聯網基礎資源持續豐富,爲互聯網普及和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截至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1.2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9.7%。

“當今世界,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今年是我國網絡強國戰略目標提出的11週年,也是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1週年。31年來,從小到大、從跟隨模仿到自立自強,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正日益成爲我國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十四五”期間,我國互聯網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展現着互聯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刻賦能,折射出網絡強國建設的鏗鏘步履,讓中國在引領信息時代中闊步向前。

信息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包含了以5G、移動物聯網、衛星互聯網等爲代表的網絡基礎設施。從網絡大國邁向網絡強國,必須在完善信息基礎設施上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十四五”期間,我國5G基站總數達443.9萬個,實現“鄉鄉通5G”,行政村通5G比例達90%;“東數西算”工程全面推進,算力總規模全球第二,超算數量位列全球第一;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新型信息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車聯網、城市物聯感知等融合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等等。一份份“硬核”成績單,彰顯了我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度”,進一步夯實了網絡強國建設的基礎底座。

互聯網具有極強的延展性和滲透性,不僅能在網通八方中開闢數字經濟新藍海,激發經濟發展新活力,也能在“互聯網+”中賦能千行百業,持續壯大實體經濟,而這份延展性和滲透性在“十四五”期間得以生動體現。電商平臺上,億萬消費者裝滿“購物車”,催生了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2024年全國網上零售額155225億元;雲計算中心,海量數據轉化爲生產力,支撐起無數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總量突破450萬家;智能製造車間,機器人與流水線工人默契協作,書寫着“中國智造”的新傳奇,中國在全球製造業市場的份額連續15年位居第一。過去4年國民經濟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長速度,正是得益於活力滿滿的數字經濟有力支撐。

“民富國強,衆安道泰。”互聯網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應該成爲造福人民的最偉大發明。曾經,“打車難”困擾着不少人,“排長龍”只爲搶張火車票;如今,“網約車”已融入日常,“輕輕一點”就能購票、選座、點餐。用指尖輕觸代替腳步奔波、用移動支付提升消費體驗、用遠程醫療搭建生命綠色通道,日益改善着人民羣衆的生活;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學資源庫、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障信息平臺等建成運行,不斷織密了全社會的服務保障網絡。一個個依託互聯網的快速變革,正持續融入日常生活,深刻映照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生活期待,讓人民羣衆的幸福感變得更加真實可觸、共享可及。

一網傳音,聽發展之聲聲如歌;一屏之域,享生活之美美如畫。奮進新徵程,堅持潮頭登高再擊槳,將11.23億人的磅礴之力轉化爲經濟社會發展的澎湃活力,網絡強國建設必將鋪展開一幅幅“無邊勝景在前方”的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