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仿“蘇超”,“贛超”“川超”欲復刻“賽事+文旅”生意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賽男 實習生林超婧 上海報道
今年夏天,一場場足球盛宴佔據了各大話題榜。“蘇超”熱度持續攀升,截至目前,其現場觀賽總人數已成功突破100萬大關。
因爲賽事火熱,“蘇超”模式也引發多地效仿:“豫超”“浙超”“贛超”“川超”等賽事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各地足球聯賽激戰正酣。
“蘇超”的成功,撬動了江蘇全域消費增長,讓餐飲、住宿、零售等領域產生鏈式反應。在提振消費的大背景下,“蘇超”讓各地看到了一種新型賽事經濟範式。這些涌現的新賽事,各顯神通,同樣意在用“賽事+”模式激活當地經濟增長新動力。
不過,效仿容易,紮根難。“蘇超”的爆火出圈,離不開江蘇各地市勢均力敵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網絡熱梗的傳播。“贛超”“川超”們如何平衡區域經濟、持續激活賽事商業價值,踢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足球聯賽,效果還有待觀察。
“贛超”熱度領跑
地方足球聯賽如火如荼地進行。7月開賽的“贛超”成爲“蘇超”之後熱度最高的地方性足球聯賽。7月12日至13日,“贛超”首輪賽事在南昌、撫州、新餘、上饒、贛州五城先後打響。目前,“贛超”即將開啓第五輪比賽,多場次門票開售即售罄,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涌現出不少搶票攻略。
在過去的四輪比賽中,“贛超”展現出不俗的實力,賽事開局便人氣火熱,首輪5個賽區到場觀賽總人數爲66960人。在第一輪第一場南昌隊主場對陣景德鎮隊比賽中,南昌八一體育場涌進14521名觀衆。7月20日,贛州隊主場1:1戰平宜春隊,到場觀賽人數達36249人,更是刷新了“贛超”比賽到場人數新紀錄。
相比於“蘇超”首輪比賽首輪6場比賽約4.6萬人的觀衆總數,“贛超”的開場之戰在如今足球熱的氛圍下,展現出“更上一層樓”的態勢。
“贛超”年輕的比賽陣容是一大亮點。目前,已有513名球員報名參賽,平均年齡僅23歲,其中60%是學生。值得一提的是,“贛超”球隊中,不少學生球員出自江西青訓體系,擁有國家一級、二級運動員證書。
江西省足協常務副主席、秘書長王賢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從參賽陣容看,‘贛超’更像各地青訓實力的比拼場。”據悉,已有多支“贛超”參賽隊與高校、青訓基地簽訂共建協議,爲向職業化邁進蓄力。業內人士認爲,“贛超”未來有可能成爲江西通往中冠、中乙甚至中甲的“職業孵化平臺”。
除了“贛超”,“川超”等也加快步伐,追趕這場足球盛宴。
“川超”正在緊鑼密鼓籌備,樂山市、廣元市、雅安市、瀘州市等紛紛發佈招募令組建球隊。據悉,中國足球名宿、原四川全興隊隊長魏羣,正式出任四川省城市足球聯賽瀘州戰隊主教練,這爲“川超”帶來了不小的熱度。
不過,對比來看,這些後起之秀的熱度遠遠比不上“蘇超”。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各家關鍵詞通過百度指數搜索,“贛超”搜索指數整體日均值爲1475,移動日均值1090;“蘇超”搜索指數爲整體日均值20123,移動日均值16112;而其餘的比賽字條甚至都未被收錄。
內核一致:跟着賽事去旅遊
從“蘇超”的爆火到“贛超”“川超”的接力,這些賽事都瞄準同一個目標:用賽事去鏈接文旅資源,實現文體旅融合發展。以進度最快的“贛超”爲例,確實達到了一定效果。
數據顯示,“贛超”首輪6.6萬名觀衆創造的直接門票收入約50萬元,而同期全省聯動景區接待量突破約12萬人次,帶來的門票、餐飲、住宿綜合收入,是門票收入的40多倍。
在設計上,和“蘇超”一樣,“贛超”也用小小的票根撬動了大消費。從景區、交通到餐飲、住宿,滕王閣景區憑球票享門票8折,客流量環比上漲27%;賽後,鷹潭當地鄉村民宿預訂量上漲300%,還推動上饒機場和高鐵站的客流達峰,周邊餐飲營收翻番。
當地各政府部門爲“體育+”經濟保駕護航。例如,在宜春隊主場對戰萍鄉隊期間,宜春樟樹市發放50萬元電子消費券,並鼓勵景區商家推出球迷優惠專屬套餐;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開行的江西省首趟“贛超”球迷專列發車,載着一千多名九江隊球迷,一站直達前往鷹潭觀看當晚九江隊的客場比賽。
南昌市體育局局長汪芳透露,全民共享、零距離觀賽是一大特色,球迷可零門檻申領入場資格,球迷憑票可享景區門票、住宿餐飲、商超購物等多類優惠。南昌將借本次聯賽深度融合文旅體商資源,以賽事引流激活消費活力,展現“體育+”多元價值。
“川超”雖還未開賽,但各方都對其持樂觀態度。四川旅遊資源與美食文化得天獨厚,若能複製“蘇超”以賽引流、帶動文旅消費的模式,有望實現體育與文旅產業深度聯動,爲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深圳大學旅遊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傑武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四川人對運動賽事參與積極性高,話題製造能力強;同時,成都平原與川南、川西地區顯著的文化差異,形成了天然的話題素材,能夠輕鬆引發民衆的討論與關注。此外,四川發達的直播產業更是一大傳播創新優勢,自帶超高流量,能夠讓“川超”賽事在網絡上迅速擴散,收穫廣泛關注與影響力。
“川超”曾遇阻延期,“贛超”直面質疑
“蘇超”並非是完美的,在其舉辦過程中,遭遇了搶票難、地域黑等問題。從其他賽事的反饋來看,同樣各有各的問題。
在賽事宣傳的口號上,“豫超”以“十八羅漢”對標“蘇超”的“十三太保”,32支球隊來自18個地市,賽制也相對成熟,分爲南北兩個賽區,黃河以南和黃河以北的球隊各自展開角逐。
早在6月15日,“豫超”就迎來開賽,是“蘇超”之後落地最早的地方球賽,但因轉播糊、場地差、氣氛冷,被網友吐槽“這作業抄得太馬虎了!”而據公開報道,這其實是一場河南省內的純民間足球賽事——黃冠聯賽,並非是自上而下的官方球賽。
“川超”則一度遭遇延期風波。早在今年6月上旬,四川省足球協會已發佈通知稱,“川超”分賽區比賽擬定於6月21日—7月6日進行,然而,6月18日,省足協再次發佈通知表示“川超”將暫緩舉辦。
突如其來的延期讓網絡上掀起一陣討論。據瞭解,“川超”的報名情況不盡如人意,開賽前6天,主辦方還在網上徵集參賽球隊隊名,加之8月份成都將舉辦2025年世界運動會,或將與原計劃的足球賽程衝突,種種因素疊加,讓“川超”在倉促的籌備中按下了暫停鍵。
各地市經濟基礎的差異和不平衡的交通條件,也是“川超”面對的難題。成都擁有四川30%以上的足球場地和60%以上的職業運動員,不少網友也擔憂成都“一城獨大”可能導致聯賽參賽隊伍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同時,部分地級市間交通不便,增加了球員跨市參賽的交通和時間成本,也使得跨地區賽事組織及球迷觀賽面臨較大障礙。
“贛超”也在遭遇自己的困境。“贛超”並非今年才建立,其前身是於2021年啓動的江西省足球協會超級聯賽,以俱樂部爲單位,對標中國足協的中冠聯賽,但一直不溫不火。
直至今年,省足協發現,讓業餘俱樂部獲得穩定贊助並支撐漫長的賽季的體系,不適用於江西的足球發展,因此決定轉向以城市爲單位辦賽。同時,在“蘇超”一戰成名後,“贛超”也借鑑“蘇超”的相關經驗,採用“政府主導+地方協同+協會運營”的模式,整合體育賽事和文旅資源。
但關於“贛超”的吐槽聲不斷,南昌主場的塑料草皮球場、轉播畫面差以及昏暗的賽場燈光被詬病。對此,江西足協表示,吸納各方提出的意見,也是“贛超”自我改進的動力,各個主場也隨之進行了體育場館、轉播畫面、觀賽體驗的全面升級。
一江西網友表示,“贛超”敢於在“蘇超”如此成功之際邁出第一步,已有魄力,向“蘇超”取長補短,慢慢加入本土特色,也值得稱讚。
在紮根本土文化方面,“贛超”通過賽事細節讓江西文化自然融入綠茵地中。例如獎盃採用具有江西地域特色的青花瓷設計,“誰是大俵哥”的賽事口號則融合江西方言與人文符號,賽前球員交換地方特產,賽後互致書信,讓每場比賽都化身文化的展示舞臺。觀衆也紛紛玩起文化梗,手舉“贛”字,拉起“一贛到底”的應援布,爲火熱的觀賽氛圍再添一把火。
作爲一項新事物,在籌備與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一定現實挑戰。劉傑武認爲,各地在推進羣衆體育賽事時,應避免簡單復刻,需深入分析本地文化基因、羣衆參與基礎和傳播生態,打造真正具有地域特色的體育IP。可以開展差異化發展策略,不一定只聚焦於足球,比如一些城市可以重點發展賽龍舟、龍舟拔河等水上項目。在傳播方面,可以建立“城市戰隊+網紅解說”的傳播矩陣,開發“賽事+文旅”旅遊線路,仿照江蘇“蘇超觀賽+古鎮旅遊”模式,將體育賽事與各地的風土人情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