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出臺文件助力糧食生產和鄉村特色產業培育

拓展“鎮村一體”組織模式 深化“十代十好”服務模式

我市出臺文件助力糧食生產和鄉村特色產業培育

(記者 王希臺 通訊員 陳暘)爲持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以制度變革引領模式創新,以模式創新引領基層供銷組織經營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經深入調查研究,日前,市供銷合作總社、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出臺了《關於拓展“鎮村一體、十代十好”模式促進基層供銷合作社建設和優化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助力全市糧食生產和鄉村特色產業培育。

“鎮村一體”是指黨委政府領導、鄉鎮供銷合作社主導、村級供銷合作社協同、社會組織和市場主體參與,着力構建組織體系健全、資源配置高效、供需對接順暢、經營服務能力提升的生態圈。

“十代十好”是指“代育、代耕、代插、代防、代管、代收、代烘、代儲、代加、代銷;選好品、育好秧、耕好田、管好水、施好肥、用好藥、服好務、收好糧、賣好價、分好利”的全流程農業社會化服務。

《實施意見》明確了基本目標,要着力培育一批典型基層社,實現鎮域供銷體系全覆蓋。到2025年底,在全市範圍內選擇5個以上鄉鎮拓展“鎮村一體、十代十好”模式,同時消除基層社空白鄉鎮,實現基層組織“鄉覆蓋”。到2026年底,每個縣至少建成1個服務功能強、社會形象好、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千縣千社”基層社和2個“五有三好五統一”基層社。

同時,要着力建設一個綜合服務平臺,實現鎮域農業社會化服務大聯盟。探索以“鄉鎮供銷合作社+土地託管中心+村級供銷合作社+服務主體”的模式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臺,探索農業社會化服務與農村產權交易服務融合發展新模式,逐步實現兩個平臺互聯互通。整合域內各農業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的各類農業服務資源,形成以鄉鎮供銷合作社爲龍頭、土地託管中心爲樞紐、村級供銷合作社爲聯繫節點、種田大戶和小農戶爲服務終端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大聯盟。

要着力健全一套工作機制,實現鎮內外資源要素大循環。把基層社作爲承接供銷、農業農村、商務、發改等部門政策、項目、資金的平臺,鼓勵有條件的基層社積極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基層社要向政府提供農村市場動態、農產品供需等信息,搭建“農產品上行+工業品下行”雙向通道,要打破地域限制,促進各類要素在鎮內外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與周邊地區開展合作與交流,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真正把基層社打造成聯繫鎮內外的橋樑紐帶,實現鎮內外資源要素大循環。

也就是說,“鎮村一體、十代十好”模式是指鎮村供銷合作社一體建設,堅持以鎮帶村、以企帶社、以社帶農,聚焦服務特色產業、培育市場主體、增強經營實效,不斷織密、做優、拉長服務鏈,通過整合各類資源構建覆蓋全域的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

市供銷合作總社負責人指出,《實施意見》堅持因地制宜原則,鼓勵基層大膽探索、試點先行,堅持從實際出發,突出重點、分類施策,不搞“一刀切”,確保工作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