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立剛開火蔡瀾,拍三級片發家,逼迫陳寶蓮,冒充文化人徒有虛名
蔡瀾前腳剛走,後腳就有人往他棺材板上釘釘子。這事兒說起來也邪乎,香港那邊才送走“四大才子”最後一位,這邊就有人跳出來潑髒水,活像菜市場裡挑刺的婆子。不過這潑冷水的可不是一般人,人家項立剛頂着通信專家的帽子,拿着放大鏡瞅人家蔡瀾的過往,愣是把一場悼念儀式變成了揭醜大會。要說這事兒啊,得從蔡瀾那臺前幕後的雙面人生說起。
蔡瀾這名字在香港娛樂圈也算響噹噹,早年混跡電影圈監製《聊齋豔譚》這類片子,愣是把風月片拍出了文化味兒。您別說他沒本事,當年那些三級片票房可是實打實的數據——《燈草和尚》一部片子就撈了1128萬港元,擱現在都能讓多少製片人眼紅。可如今人走了才四年,當年拍的片子倒成了洗不白的污點。項立剛這回可逮着理了,張口閉口說人家“假文化人”,“靠三級片起家的暴發戶也配叫才子?”這話可真夠扎心的。
說到風月片這事兒,就得扒扒蔡瀾發家的陳年舊賬。八十年代香港電影市場跟開了閘的洪水似的,三級片合法得很。可您說這合法就能隨便幹?項立剛翻出陳寶蓮的舊事,說人家17歲被親媽逼着進娛樂圈,拍蔡瀾監製的片子時被逼着演露骨戲碼。更絕的是,“蔡瀾這老狐狸還親自下場示範媚態”,生生把個小姑娘逼進了死衚衕。後來陳寶蓮29歲跳樓,項立剛直接甩鍋:“要不是他逼着拍那些片子,至於嗎?”這話聽着像那麼回事,可仔細琢磨——空口無憑的事兒,跟潑髒水有啥區別?
要說蔡瀾真就一無是處?那倒不至於。人家晚年轉行搞美食評論,愣是把“吃吃喝喝”整成了文化。可項立剛偏不買賬,說人家“美食家當得跟掛羊頭賣狗肉似的”。您看看人家汪曾祺,寫個《端午的鴨蛋》都能寫成散文經典,蔡瀾那幾篇吃後感倒像是菜市場砍價——“這肉不嫩,那湯不鮮”,全是些沒營養的流水賬。更可氣的是,蔡瀾還整出個“百萬自由論”,說什麼先攢夠一百萬才能瀟灑。結果呢?自己晚年變賣家產住進五星酒店,“八九個保姆圍着轉,比慈禧太后還講究”。這前後的反差,活脫脫上演了一出“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的大戲。
這場罵戰裡最逗的是兩撥網友掐架。支持項立剛的拍手叫好:“終於有人敢撕開才子畫皮!”反對的也不示弱:“香港拍三級片那時候合法,現在翻舊賬跟馬後炮似的!”更有人翻出蔡瀾早年風流史——“61任女友、開放式婚姻”,說人家活得瀟灑那是人家的本事。您說這事兒整的,倒像是菜市場裡大媽吵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勸不住。
其實這事兒背後藏着個扎心的現實:“文人”倆字如今成了橡皮泥,想捏成啥樣就捏成啥樣。蔡瀾早年混跡娛樂圈,晚年搖身變成美食家,這不就是典型的“牆頭草,兩邊倒”?可您說人家沒本事吧,人家確實把美食評論玩出了花樣;說人家有文化吧,那三級片的黑歷史又洗不白。要我說啊,這事兒就跟臭豆腐似的——“聞着臭,吃着香”,愛咋咋地。
項立剛這波操作倒是挺聰明,藉着蔡瀾剛走的熱度,三句話不離“道德審判”。可您細品,他批判的真是蔡瀾本人?怕不是在借屍還魂罵整個娛樂圈。您瞅那些悼念蔡瀾的文人,有幾個真看過人家寫的文章?不就是蹭熱度刷存在感?項立剛這“毒舌”一開,倒像是“照妖鏡一照,妖魔鬼怪現原形”,把圈子裡那些虛頭巴腦的面具都撕下來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人死如燈滅,何必趕盡殺絕?”蔡瀾確實有爭議,但人家也確實在美食、寫作上留下了東西。就像那火鍋——有人愛得要死,有人嫌得要命,但人家照樣活得好好的。項立剛非要較這個真,倒像是“老太太吃柿子——專揀軟的捏”,逮着去世的人開炮,圖的就是個口舌痛快。
說到底,這場罵戰就像一面照妖鏡,照出了娛樂圈的虛僞,也照出了網民的跟風。您說蔡瀾該罵嗎?該!但罵也要罵在點子上。您說項立剛過分嗎?過分!但人家敢說真話的膽量也值得點贊。這事兒啊,就像那麻辣燙——“辣得過癮,痛得難忍”,吃不吃還得看自個兒肚量。